贵州:为黔金丝猴打造 “安居工程”
夏日时节,气温升高,野果成熟,黔金丝猴活动愈发频繁。为确保下山采食的黔金丝猴不受干扰,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积极到黔金丝猴栖息地周边村庄开展宣讲,确保为黔金丝猴提供安全的环境。这是贵州全面推进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黔金丝猴。何雄周摄
黔金丝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活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400米至2100米的森林里,仅存850只左右,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CR”(极度濒危)等级。如何保护好这一濒危物种?
摸清家底是保护的前提。
近年来,贵州持续以新科技助力野外种群数量监测、栖息地保护监测、环境监测。2021年,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贵州省林科院、贵州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采用基因检测、“天+空+地+人”等技术方法持续开展黔金丝猴本底资源调查,确定了种群基本数量。
为确保栖息地安全,当地安装视频监控系统91套,按照公里网格法安装红外监测相机500余台,建设无人机智能监测系统5套,聘请140余名林管员,采取视频监控系统、红外相机、无人机和实地踏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黔金丝猴和其他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全天候监测。
航拍贵州梵净山生态。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另外,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黔金丝猴栖息地区域建设固定样地31个、河流断面监测点37个、水质监测点15个、气象监测站10个,及时掌握黔金丝猴栖息地环境因子动态变化,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6年以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利用红外相机监测,首次发现了黔金丝猴的夜间活动行为,也首次证明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夜间活动这一现象;利用无人机热成像镜头首次拍摄到黔金丝猴夜间活动视频,首次监测到黔金丝猴集群采食、林间过夜等行为,收集了大量黔金丝猴集体活动的视频资料,为研究黔金丝猴积累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黔金丝猴。周海翔摄
摸清资源家底,拓展生存空间。
为确保黔金丝猴种群持续健康增长、栖息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提高,贵州通过人退、林进等方式,拓展黔金丝猴栖息地,减少人为活动对黔金丝猴生存的干扰。
2018年,贵州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保护区核心区200余户原住民整体搬迁。2021年以来,当地赎买人工商品林林地9920亩。
为破解黔金丝猴生存空间破碎问题,贵州根据梵净山区域山脉、河流、道路等特点,通过科学评估论证,采取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廊道建设。
目前,梵净山区域共建设动物廊道7座,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修建生态廊道7座,有效促进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松桃天马寺林场3个自然保护地连通,拓宽黔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生存空间295平方公里。
2025年5月1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龙门坳生态廊道。李鹤摄
今年,黔金丝猴将在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熊家坝迎来一个“新家”。
2023年7月,铜仁设立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并明确研究中心在黔金丝猴人工饲养、繁育、遗传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职能职责。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支持中央财政项目资金4682万元建设梵净山黔金丝猴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基地集繁育、驯化、科普为一体。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妮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强化黔金丝猴迁地繁育研究、汇聚智力资源、培养专业人才、展示自然科普和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全面推进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作,为美丽贵州增绿添彩。
编 辑:李翼
二 审:杨胜花
三 审:蒲 智
总 值 班: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