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周月婵用柔肩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社会写真

18年,周月婵用柔肩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2025-07-14 21:55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仲夏的骄阳似火,53岁的周月婵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喂完丈夫的早餐后,开始一天的劳作。午饭时分,忙完地里的农活,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准备午饭,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和85岁的婆婆,忙完这些,又去忙地里的农活。

微信图片_20250714215629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这样的日子周月婵走过将近18年。

故事还得从2007年8月15日说起。那是周月婵终生难忘的日子,在厦门打工做架子工的丈夫早早地出门上班,却迟迟未归,带来的却是丈夫从5.5米高度摔下来的消息。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这个家的幸福与安宁。

微信图片_20250714215637

“当时得到这消息,脑壳里一片空白,手脚都不听使唤了,怎么到的医院都不知道。”周月婵说着当时的情况,现在眼里还噙满泪花。

在厦门第一人民医院医治39天,又转到原解放军第174医院医治一段时间后,幸运的是丈夫谢宏彪的命保住了,但因重型颅脑损伤、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半生都要瘫痪卧床。

当时大女儿11岁,小儿子9岁,还有年过六旬的公婆,千斤重担都落到周月婵身上。

“除了坚强还是坚强!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子女要养育,还要伺候瘫痪在床的丈夫,同时还要替他维权。”周月婵说着当时的困苦。

3年的维权路,周月婵走得十分艰辛。身在异乡,不懂法律,丈夫当时是做外面工,劳务合同、意外保险等在那个年代不是那么健全,对于维权更是困难重重。好在有亲戚朋友的帮助和法律的援助,最后医药费公司全额支付,还拿到了赔偿。

周月婵说,赔偿虽然不多,除去“东奔西走”产生的费用和以前的欠债,也所剩无几。

坚强的她带着丈夫回到老家,靠种地、打零工维持生计。当时,她还不到40岁,一些关心她的人都劝她“另谋出路”,但这个柔弱的女子总是微笑着摇摇头,努力践行一个妻子、母亲、媳妇的责任。

“自1995年结婚以来,他勤劳上进,对我也很好。即使他瘫痪在床,只要我还有动,都要尽全力照顾他,也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周月婵说着当时的想法。

“这么多年,没见她红过一次脸,对谢宏彪照顾很好,只要他吃饭稍微软口点,她都要赶忙去买点排骨来熬汤给他喝。”邻居邱荣莲说。

谢宏彪虽瘫痪在床近18年,但面色红润,屋里没有异味,床上的被子床单干净整洁,没生过痱子、褥疮;为了给谢宏彪解闷,周月婵还给他买了智能手机,教他刷抖音,看视频,了解“外面”的世界;怕他饿,床头柜上随时准备了各种零食和纯牛奶;为了更好的照顾,周月婵在他的床前安了一张小床,方便夜间随喊随到。

除了照顾谢宏彪,对公婆也十分孝顺,每餐的第一碗饭端给婆婆,第二碗饭端去喂丈夫,忙完这些,才是自己的吃饭时间。

“她进门快30年了,我们没分过家,从来没和我们吵过架,红过脸,有什么好吃的,总是想着我们,对我们一家人都非常好。”婆婆杨昌花说。

“周月婵这种不离不弃,任劳任怨的精神在我们村已成为榜样,对乡风文明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在村民院坝会、各种孝老爱亲活动中,都会提出来表扬。”村支书田溢说。

十八年来,周月婵说,有过无数的心酸和委屈,但想到,谢宏彪还活在人世,可以听她讲讲话,诉诉苦,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如今,也算是苦尽甘来,儿女已长大成家,还添了孙子孙女,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近年来,政府考虑到他们家的实际困难,解决了谢宏彪、她和婆婆的最低生活保障,每月有将近1000元的收入,还为周月婵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在村里做保洁员,每月有400元的收入。

夕阳西下,周月婵忙完一天的“活计”,在门前的小溪里洗去一天的疲惫,看着遇到泥泞和礁石也要一路欢歌向前的溪水,周月婵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编辑:徐霜

二审:申逸恺

三审: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