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凤仪村:党建引领 绘就文明新画卷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凤仪村以强化组织领导,整治人居环境,弘扬文明新风,纵深推进乡风文明,先后荣获了“全省文明村镇”“贵州省森林村寨”“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7月,走进凤仪村,村庄干净整洁,产业遍地都是,村庄前,食用菌基地正在整土待摆放;山后的烤烟基地里,数十名工人正在忙碌摘叶烘烤;村中,可以同时接待500余人的“凤仪缘”农家乐正在喜迎四方游客。
强化组织领导,凝聚文明创建新合力
凤仪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了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凤仪村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通过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不断壮大党员队伍,目前,全村党员已达到26人,发展对象1人。
凤仪村还不断加强了村级阵地建设,设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广场,为党员活动和群众文体活动提供了场所,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文明村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阵地基础。
为了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凤仪村充分利用“村村响”、宣传栏、电子屏、微信群等多种载体,广泛宣传创建文明村的意义、内容和文明事迹,让干部群众在耳濡目染中积极投身到文明村创建工作中来。
“每天广播在下午六点准时开,新闻、政策,在广播里都能听到,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村民杨琴益说。
这种全方位的宣传发动,形成了干群齐心、步调一致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为凤仪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整治人居环境,打造绿色宜居新家园
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凤仪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整治人居环境作为提升村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关键举措。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的模式,凤仪村以“干净、整洁、有序、宜居”为目标,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杂草)、“三旧”(旧房、旧厕、旧圈)拆除和“十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设摊点、乱贴乱画、乱扔乱倒)治理等工作。同时,认真落实“厕所革命”和“风貌革命”等重点任务,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定点投放、定期回收制度,使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
“我们村用公益性岗位安排了6名,每天对他们的‘责任区’进行全天候保洁,加上村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村里很少见到垃圾。”副支书龙美说。
在改善村容村貌方面,凤仪村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依托食用菌产业优势,围绕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截至目前,已完成“三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建设85个、修建20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广场1个、翻修引水渠3千米、路面白改黑2.6千米、种植绿化苗800余棵、播撒花种500平方米、安装安全护栏130米、安装广场路灯10盏、拆除破旧危屋2800平方米、修复3条山洪沟渠、恢复河堤150米、新建污水处理生态池1个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现在,村里随时都是干干净净的,广场上可以跳舞,我还自创了快板来歌颂现在的好政策。”村民田井英说。
弘扬文明新风,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不许乱扔垃圾,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要做到干净整洁……提倡勤俭持家;反对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对有劳动力而存在懒惰思想“等、靠、要”或赌博的,纳入负面清单管理;操办红白喜事,提倡一切从简……”在凤仪村《村规民约》中,十五条规定,涵盖乡风文明的方方面面。
不仅落实在纸上,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该村还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举办道德讲堂、文艺汇演、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同时,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树立身边榜样,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和参与热情。
该村还积极发展产业,村集体经济170万元入股到梵天菌业,食用菌机械设备出租,繁育技术入股,“凤仪缘”农家山庄出租,每年都有十万余元的收入。一部分用于贫困户分红,一部分用于壮大集体经济。
“我们采取差异化分红(三个类别),一类1800元、二类1490元、三类900元,去年59户贫困户(脱贫户、监测户)共分红68900余元。”副支书龙美介绍。
“接下来,凤仪村将继续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村民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凤仪村支书吴廷新说,同时,还将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编辑:徐霜
二审:申逸恺
三审: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