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砂石荒地到青纱帐!印江河西村 “玉耳轮作” 玩出增收新花样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印江县

从砂石荒地到青纱帐!印江河西村 “玉耳轮作” 玩出增收新花样

2025-07-15 15:58
投稿:trwz001@126.com  

吃过晌午饭,家住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朗溪村的田老芬又出发了,她工作的河西村智慧生态农场,农场主陈艳当日下午接到县城一家超市订单,订购了几百斤鲜食玉米。

1.webp

“客户不能耽搁,估计还得掰七八背篓才够。”田老芬说完,便一头扎进青纱帐里,不一会整个人就消失在玉米地里。

鲜食玉米,在河西村智慧生态农场是第一年种植,“往年这个时候,地是空着的,那有玉米棒子掰。”陈艳接过话茬。

有地为啥不种?

原来陈艳的河西村智慧生态农场,地处印江河谷低洼地,地势虽平坦,但以前河道未治理时易遭遇洪水冲刷,泥沙沉积地里,整片地土层薄,多砂石,难耕种。

2.webp

随着印江河道治理工程和产业振兴的号角吹响,整片土地的耕种情况大为改观,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这片地种上了黑木耳,土地的经济价值开始显现。

“如果只种木耳,租金又是支付一整年的,木耳收了,土地放空总觉得可惜。”陈艳说,每年农场3月下旬春耳采结束后,到9月冬耳开始排田期间,她的地都是空着的,不是长久发展之计。

3.webp

“种水稻?地土层薄,存不住水。种蔬菜?沙石地又不耐旱……”陈艳回忆道,思来想去时,县农业部门派来了农技人员,建议她今年尝试“玉耳”轮作,种鲜食玉米。

农技人员说完,陈艳又犯起了嘀咕:“玉耳轮作咋个轮?鲜食玉米又咋个种?种的风险有多大。”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玉米、木耳生长特性,交替轮种。”随着农技人员讲解的深入,陈艳也逐渐弄懂“玉耳”轮作模式。

4.webp

为什么要选择种鲜食玉米?农技人员又给她介绍了印江2024年鲜食玉米试种成果。

2024年,印江为进一步挖掘耕地潜力,提升农作物附加值,在全县不同乡镇,不同区域试种广良甜27号、金彩糥2020等8种鲜食玉米品种,试种过程中,广良甜27号、金彩糥2020所表现出的抗病、耐旱和生长周期短等生长特性,很适合在朗溪、合水、峨岭等乡镇(街道)的砂石地种植,试种的鲜食玉米亩产值突破2000元,与传统玉米种植亩产量1000斤,产值1300元相比,亩产值提升700元。

5.webp

说干就干,根据农技人员的建议,陈艳的农场,玉米采取分批种植,最早一批赶在最后一茬木耳采收前夕就种了下去,进入7月初,她的第一批鲜食玉米已经成熟。

“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现在卖了1.8万。”陈艳说,整片基地,她估计今年毛收入较往年要增加3万元。

6.webp

“玉耳轮作”模式的成功实践,也有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村集体通过统筹土地流转、优化资源配置等举措,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2万元。

“后续还将利用产业收益,探索农产品深加工领域,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玉耳轮作’成为强村富民的可持续发展引擎。”河西村党支部书记杨勇军说道。

7.webp

 

夕阳西下,田老芬走出了苞米地,陈艳驾驶着小三轮,也奔向了县城,身后的青纱帐在微风和落日余晖下,翻起层层绿浪,“玉耳”轮作模式的实践成功,将为印江深耕全县沙石地产出潜力,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作者:王东

 

编辑:李翼

二审:杨胜花

三审: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