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老科协专家服务团深入乌罗镇 把脉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7月14日,骄阳似火,却丝毫未能阻挡铜仁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简称“市老科协”)专家们的热情。在会长谢光新带领下,一支汇聚多产业、多学科资深专家的“银发服务团”,顶烈日、冒酷暑,深入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开展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为当地乡村振兴把脉问诊、献计出力。
田间地头看变化,老专家赞“良田”新貌
调研首站,专家团来到全省“5+3”重点项目——黔东优质粮油保供产业示范引领项目岑司项目区。在镇党委书记吴赵德和项目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杨建的陪同下,专家们行走于新建的高标准农田田埂上,实地考察全域土地整治带来的显著成效: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良田配良种,良种新耕管。目睹这“一丘田”的华丽蜕变,副会长田光阳感触颇深。他回忆起四十多年前在乌罗为防治稻瘟病工作生活的经历,并引用当地谚语:“乌罗田大丘,三年两不收,一旦有了收,锅巴饭团往墙丢。”他感慨道:“过去靠天吃饭,如今通过全域土地整治,确保了粮食的连年丰收,这变化翻天覆地!”
共商发展大计,老科协献“真经”良策
随后,专家团与乌罗镇党委、政府举行座谈。镇党委书记吴赵德详细介绍了乌罗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一坝两区三组四化五镇”的发展思路(即:一个万亩大坝;潜龙洞、桃花源两个景区;乌罗、峰岩、高洞三个组团;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智力强镇、平安稳镇、旅游活镇、产业富镇、和美兴镇)。他介绍,乌罗正深耕“一丘田”(粮食安全)、种好“一棵树”(特色经果林)、建好“一间房”(乡村旅游与避暑地产),着力打造黔东粮仓。同时,以全域土地整治为抓手,探索助推“千万工程”,创新运用人居环境整治“快、准、狠、传、帮、带”“六字诀”,并以农村综合性改革省级示范点为契机,整合资源、叠加项目,全力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镇。
听取汇报后,老专家们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围绕乌罗发展规划积极建言献策,从农业科技、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金点子”,将市老科协的智库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果园深处问农情,“对话式”指导解难题
专家团深入黔龙社区精品桃园,特别是市老科协定点帮扶指导的杨冲伍、杨冲权两户家庭农场果园进行实地指导。在利用沿印松高速公路建设弃土场“变废为宝”建起的精品果园里,专家们看得仔细、问得深入、聊得热络。土壤肥料专家叶国彬与农场主杨冲伍交流尤为热烈。“果园一支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优质高产在于肥”,叶专家用通俗易懂的“对话式”方法,现场传授果园科学施肥的关键技术,令杨冲伍受益匪浅,喜笑颜开。
在市老科协推荐支持引种的、品质达到行业“天花板”水平的太秋甜柿果园里,看到今年已挂果的果树,专家们心情“喜忧参半”。喜的是农场主杨冲伍对引进新品种、发展新产业的认识到位,成效初显;忧的是现场技术指导频次尚有不足,部分管理环节仍需加强。专家们当即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指导,展现出严谨求实的“科学家精神”。
汗水浇灌希望,银发力量诠释“老有所为”
调研结束后的总结会上,会长谢光新表示:“市老科协和老专家们,就是要立足职能、发挥专长,认准助力‘三农’、服务基层的方向,就要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对于基层和农户遇到的困难,我们定当竭尽所能提供支持和帮助。此次乌罗之行,收获很大,更感责任在肩。”
正如副会长桂庆平在调研后朋友圈的感言:“……手把手给果树‘问诊’,为产业发展开‘良方’。老专家们的汗水滴在泥土里,换来的是果农们心里的踏实。”这朴实的话语,正是银发专家们躬身田野、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老有所为”最动人价值的真实写照。(杨聪训)
编辑:李翼
二审:邓兵
值班编委:黄烨
总值班:王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