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根 科技为翼!沿河创新发展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两岸,生态茶产业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正以磅礴之势驱动着乡村振兴的车轮滚滚向前。仲夏时节,放眼望去,15.81万亩生态茶园在起伏的山峦间铺展成一幅壮阔的绿色画卷。
其中14.8万亩投产茶园,仿佛一座座取之不尽的“绿色金矿”,覆盖18个乡镇,让1.28万户茶农生活因茶而焕发出崭新光彩,年产值突破13.7亿元,茶产业成为当之无愧的“振兴引擎”,为这片土地带来勃勃生机。
千年古茶:历史底蕴中绽放新活力
千年古茶,是沿河自治县茶产业的根与魂。走进塘坝镇榨子村,123株千年古茶树在占地2.8亩的马家庄古茶园中静立,平均株距170厘米,印证着贵州最早人工栽培茶园的厚重历史。
该县5万余株百年以上古茶树,宛如一座活态基因库,分布在塘坝、新景、后坪等8个乡镇的32个村落,默默诉说着千年传承的沿河茶业故事。
为了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沿河自治县积极为古茶立法护航。2019年,《古茶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古茶树戴上了“护身符”。不仅如此,当地还创新为古茶树设立“二维码身份证”,对核心区的 5000多株古茶树进行“建档立卡”,完成4000余立方米的填土加固和万余株专业修剪。
在科技助力下,古茶种质资源圃成功繁育17个优良品种共1.8万株,为古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种苗保障。
如今,这些古茶树产出的产品在国际国内各大舞台上屡获金奖,成为沿河茶叶的 “金字招牌”,让千年古茶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我们以古茶树资源为核心,打造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让千年古茶焕发新生机,大幅提升古树茶的经济价值,带动茶农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中心负责人黄旭说。
古茶产业不仅守护历史遗产,也让茶农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数字茶园:智慧赋能开启兴茶新路径
在中寨镇“白叶一号”茶园,一场茶业的数字化革命正在悄然发生。高清摄像头与传感器织就一张智慧网。5G、物联网技术构建起可视化平台,实时监测墒情、虫情与气候。
这套 “智慧管家”系统不仅实现了茶叶生产全链条的溯源管理,更在2024年为茶园直接降低管护成本120万元,让1500亩茶园焕发高效发展的生机。
在数字化管理加持下,“白叶一号”茶园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向“智慧农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智慧平台,技术人员可以精准掌握每一块茶园的土壤湿度、养分含量和病虫害情况,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既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实现了生态与效益双赢。
品牌化战略同步发力。“白叶一号”打造的“屾山”系列品牌在各类评比中屡获殊荣 ,先后斩获铜仁市“金奖茶王”、亚太茶茗大奖金奖、北京茶业展五星推荐等荣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了让茶产业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农户,当地创新推出“党组
织(带)+ 合作社(管)+ 农户(包)+ 信用社(扶)+ 企业(销)”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让166户茶农承包管理5100亩茶园,通过合作社统一管理和企业市场对接,确保茶叶的稳定销售和价格保障,使户均增收显著,让茶产业红利实实在在地落进百姓口袋。
“数字赋能”让中寨镇茶叶生产实现从 “ 靠经验 ” 到“看数据” 的根本转变,“白叶一号”茶园已成为该县数字农业的标杆。
高清“天眼” 与土壤、气象传感器构成的物联网络,将每一垄茶树的细微变化转化为实时数据流,汇聚于5G赋能的智慧农业云平台。
“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不仅能精准指导水肥一体化灌溉、预测病虫害发生概率并智能预警,更能为不同区块的茶园量身定制最优的采摘期和农事管理方案,显著提升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高端品牌“屾山”系列夯实了坚实的品质根基。”中寨镇党委书记田洪波说。
多元布局:延伸产业激活发展新动能
沿河自治县紧紧围绕“稳面积、优品种、增单产、强加工、树品牌、兴文化、促销售、增效益”总体思路,按照“做实高端、做大特色、做强优势”总体要求,抓实抓好古茶树资源开发研究利用、“白叶一号”特色优势茶产业,引领全县生态茶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为突破传统绿茶主导的产业格局,沿河茶产业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方面,大力培育抹茶新势力,在7个乡镇规划建设8160亩抹茶基地,通过严格的土壤检测和鲜叶检测,确保抹茶原料的优质标准,为发展高端抹茶产品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加快碾茶产业发展速度,目前已有6条碾茶生产线投产运营,谯家镇、晓景乡、黄土镇三条新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其中谯家镇的大功率生产线投产后将使碾茶产能实现翻倍增长。截至目前,该县碾茶加工量达27吨,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此外,沿河自治县还着力挖掘夏秋茶的生产潜力。针对以往夏秋茶利用率低、效益差的问题,当地聚焦新景、谯家大宗茶出口基地,大力推动绿翠片、红宝石等产品的产能突破1000吨,有效破解夏秋茶资源浪费的瓶颈,提高了茶叶产业的综合效益。
这种多元布局、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为沿河茶产业激活新的发展动能。从“白叶一号” 智慧茶园提质增效,到“屾山”品牌声名鹊起;从抹茶新势力强势崛起,到碾茶产能加速扩张;再到夏秋茶资源深度开发与大宗出口,沿河茶产业链条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覆盖方向延伸。
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产业布局,不仅有效破解传统茶业发展的瓶颈,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产值,更培育了多个强劲的增长点,为全县生态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当前,沿河自治县锚定 “一园(中寨感恩园)两带三区(南北产业带、谯家新景出口区、塘坝古茶区)”规划蓝图,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千年茶韵的历史传承到数字茶园的现代变革,从一抹翠绿的传统产品到多元丰富的产业布局,沿河自治县正以生态为基、科技为翼、融合为径,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茶产业赋能发展的时代新篇,让茶香飘得更远,让振兴之路走得更稳更宽。(作者:任廷海 李右)
编 辑:李翼
二 审:邓 兵
值班编委:黄 烨
总 值 班:王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