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千亩金叶铺就增收路
仲夏清晨,叶尖的露珠尚未褪去,思南县枫芸乡的千亩烟田已经热闹起来。烟农李贤兵弯腰穿梭在齐肩的烟株间,手指精准一按一折,“咔哒”声里,一片片宽厚油绿的成熟烟叶便稳稳落入筐中。“火候到了,得赶着采!”他抹了把额头的汗,黝黑的脸上映着晨光,满是对丰收的期盼。
七月的枫芸乡,1200亩烤烟正迎来一年中最关键的“赶烤”季,13户烟农全员上阵,抢收、烘烤,与时间赛跑,只为锁住这片“金叶子”的最佳品质。
李贤兵的身影在烟田里格外专注。从初春整地、清明移栽到夏日管护,一年的汗水都凝结在这些日渐饱满的叶片上。他话语实在,脚下的土地,正是13户烟农共同的生计所系、希望所托。“就指着它了,娃的学费,家里的开销,都在这烟叶里。”
田埂这头,枫芸乡烟草站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组织烟农有序开展烟叶采收,讲解、示范烘烤技术标准,全面提升烟叶采收和烘烤质量。田埂那头,气氛更显热烈,二十几名务工群众组成“采烟娘子军”,手脚麻利地穿梭在烟株间,清脆的笑语在田间回荡。“手脚快些,带露水的叶子最新鲜!”她们一边招呼同伴,一边麻利地采收。
“从移栽、管护到采收、绑竿、上烤,一季下来月月有活干!”一位务工群众算着账,脸上满是满足,“家门口就能挣钱,心里亮堂着呢!”据统计,单是“赶烤”季的采收烘烤环节,就能带动本地务工超1000人次,像这样干上一个月,人均能增收2000元左右。小小烟叶,成了乡亲们家门口增收的“金叶子”。
沾着晨露的鲜烟叶被一车车运往密集烤房群,这里正上演着另一场与品质较劲的硬仗。
绑烟区人声鼎沸,热气蒸腾中,几十名工人围坐成圈,手指在烟叶与细绳间翻飞。她们麻利地捻绳、对齐叶柄、缠绕打结,转眼就将三五片烟叶固定在长竹竿上。谈笑声、烟叶摩擦的沙沙声交织成曲,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图景。烤房内则是另一番专注景象,烘烤师傅紧盯着控制屏上跳动的温湿度曲线,眉头微蹙。“‘种是金,烤是银’!火候差一丝,等级掉一截,烟农的辛苦就可能白费。”他深知,“赶烤”既要抢收及时,更要烘烤精准,这是决定“金叶”价值的关键一跃。
眼下的枫芸乡,“赶烤”正酣。13户烟农的汗水,正随着1200亩烟田的青叶,在采收与烘烤中锤炼,静待金黄蜕变;超1000人次的务工乡亲,在家门口的土地上忙碌,稳稳收获着人均约2000元的增收。预计枫芸乡今年烘烤烟叶约28万斤,承载着近500万元产值期待的“金叶”,在烤房中积蓄着乡村发展的动能。烟农的期盼、务工群众的笑容、技术员的专注,共同勾勒出产业兴乡的生动图景,小小烟叶正铺就一条通往更甜日子的坚实之路。
一叶兴,百业活。枫芸乡的“赶烤”实践,生动诠释了特色产业的引擎力量。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聚焦烤烟产业,通过规模化种植、组织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吸纳本地就业,既稳住了种植户的“钱袋子”,又盘活了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的双赢。近500万元的预期产值,更成为乡域经济的有力支撑。深耕特色产业,精细打磨从田间到加工的全链条,让每个环节创造价值、每位参与者共享成果,方能绘就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新画卷。(作者:邓连林)
编辑:李翼
二审:申逸恺
三审: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