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鲜食玉米“甜蜜革命”破解山区“粮经难题”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铜仁:鲜食玉米“甜蜜革命”破解山区“粮经难题”

2025-07-19 14:18
投稿:trwz001@126.com  

云雾缭绕的武陵山脉间,铜仁的坡耕地曾是农民眼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今,一场以鲜食玉米为媒的“甜蜜革命”正在这片黔东大地的坡耕地上悄然发生——金黄饱满的玉米棒挂满枝头,真空包装车间机器轰鸣,粤港澳大湾区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1

2025年7月16日,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鲜食玉米加工厂,工人在包装鲜食玉米。王东 摄

山坳里的抉择 从“望天收”到“金扁担”

仲夏时节,鲜食玉米种植大户马文才站在德江县合兴镇新合朋的山梁上极目远眺,层层叠叠的坡耕地如绿色梯田般铺展至天际。马文才弯着腰,正小心翼翼地剥开玉米苞叶查看灌浆情况,指缝间沾着的泥土混着玉米的清香。“往年种普通玉米,一亩地收800来斤,除去成本挣不到几个钱。今年这甜糯玉米,光青棒就能卖两千多!”马文才脸上漾着久违的笑意。

而这笑容背后,是铜仁市对耕地现状的清醒认知。

2025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贵州当前和未来“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2

2025年7月14日,航拍的铜仁市德江县合兴镇新合朋鲜食玉米种植区(部分)。申逸恺 摄

近年来,铜仁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盘活撂荒耕地资源,同时大力打出“良种良技”组合拳,引进高产、抗病性强、耐旱和生长周期短的鲜食玉米品种,并指导农户实行错峰种植,建设鲜食玉米加工厂,提升经济附加值,鲜食玉米产业向标准化、高效益方面蓬勃发展,成为助农增收的“甜蜜产业”。

回顾过往,铜仁526.6万亩耕地中,超半数镶嵌在坡度15度以上的山峦间,像撒落在群山褶皱里的碎银,全市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平缓耕地仅占11.92%,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坝区不足7%。186万农村劳动力中72%涌向城市,留守的“60后”农人守着“巴掌田”,难以奢望平原地区的规模化效益。“我们不能拿短板跟人家长板比。”铜仁市农技站站长陈玮在调研日志中写道,“坡耕地要突围,必须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路。”

而鲜食玉米的出现,如一缕清风拂过黔东大地。这种乳熟期就采收的玉米品种,籽粒饱满如珍珠,蒸煮后甜糯交融,既保留着谷物的醇香,又带着水果的清甜。更妙的是,它比普通玉米早熟一个月,秸秆还能做青贮饲料,让闲置的坡耕地在四季里都能产出“真金白银”。

3

2025年5月,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专家团一行在铜仁市碧江区调研鲜食玉米加工情况。受访者供图

对于铜仁来说,发展鲜食玉米恰当其时,如今的铜仁,县县早已通了高速,村村通了公路,基本解决了交通瓶颈;同时2023年铜仁市人民政府与贵州省农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具有种植技术支撑优势,并通过多年的试验,产品品质口感较好;此外铜仁的群众有多年种植普通玉米的实践经验,已有较好的种植技术基础,广大群众具有发展新兴产业,增加收入的迫切需求,发展主动性强;最关键的是市内主要耕地分布在200至1000m区域,海拔落差较大,可随海拔增加进行应季生产,自然延长种植时间,而且鲜食玉米在病虫害防控上要求更高,确保了食用安全;同时在收获时期的把控上,也要防止采收过嫩或过迟。

至此一场“甜蜜革命”在黔东大地悄然掀起……

科技为笔 在石缝里种出“黄金产业”

“邵书记,您快来看看,这几株叶子有点发黄!”清晨六点,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的玉米地里,村民杨放明举着手机视频通话,屏幕那头是省农科院旱粮所书记邵明波。自铜仁开始规模种植鲜食玉米起,他便带着团队扎在铜仁的山间地头,指导当地群众种植鲜食玉米,并带领团队全程指导工厂建设。

4

2025年7月9日,航拍的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大路社区鲜食玉米种植基地。任涛 杨雯靖 摄

“这是典型的缺钾症状,最近雨水多,钾肥流失快。”视频里,邵明波指导着施肥方案,“记住‘三看’:看天、看地、看苗情,咱们的坡耕地薄,施肥得像绣花一样精细。”这几年,他亲自到田间地头推广穴盘基质育苗、地膜保温等技术,让鲜食玉米在200至1000米的海拔梯度上“错峰生长”,从4月到10月都有鲜棒上市。11月至次年3月,进入鲜棒真空期,前期加工好的真空玉米就成为超市里的抢手货。价格实惠,不添加防腐剂,利用高温高压灭菌的方法锁住了刚从地里摘出来的新鲜,延长了铜仁鲜食玉米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全省第一家真空玉米厂就是邵明波带领团队成员从零开始共同建设而成的。

在德江县合之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邵明波带领团队为来做工的农户讲解加工技术,并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解原理。车间工人们表示“原本我们都只会下地干活。现在工厂里,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工作环境干净整洁,又学会了新的技术!”通过产业融合发展,邵明波带领团队不断提升周边农户技术水平,为实现从第一产业向三产融合转型发展奠定了农户技术储备。

5

2025年7月14日,在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煎茶社区贵州果果语录山茶油有限公司的传送带上鲜食玉米正被送至下一工序开展去头去尾。申逸恺 摄

记者看到,在德江县贵州合之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刚采收的玉米经过清洗、分级、真空包装,变身“即食玉米棒”。

“我们公司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模式普通玉米论斤卖,加工后论个卖,身价翻了三倍。”公司负责人马文才指着包装上的“梵净山珍”logo介绍,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玉米棒,正通过冷链车发往粤港澳大湾区的超市货架。

据了解,2023年开始,仅德江县逐步推广鲜食玉米种植,今年完成鲜食玉米种植22063亩。

同心共富 一根玉米串起的利益链

“土地流转有租金,田间务工有薪金,年底分红有股金。”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大路镇大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杨通鹏算起“三本账”笑开了花。

2023年以来,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大路社区采取“村集体+大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盘活1000亩土地,带领群众鲜食玉米种植就业增收。截至7月中旬,该社区就已发放土地流转费38万余元,支付群众劳务工资90余万元。

这样的故事正在铜仁各地上演。

6

2025年7月14日,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煎茶社区贵州果果语录山茶油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为鲜食玉米去皮做准备。申逸恺 摄

2025年,全市整合250万元省级资金、90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培育10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115家。从“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企业带动,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抱团发展,再到“电商直播+网红带货”的新潮营销,一根小小的玉米棒,串起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截至7月中旬,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鲜食玉米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密码”。

7

2025年7月16日,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一名专家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大云鲜食玉米种植基地查看金彩糯2020生长情况。王东 摄

7月16日,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沈佳奇、任艳来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各地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和加工厂指导种植大户和村民做好鲜食玉米生产工作。

“我们团队在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等地建成了五个真空玉米生产线,通过深加工实现错季上市,提升鲜食玉米的经济附加值。”沈佳奇如是说道。

机制创新 政策活水浇灌产业之花

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2022年铜仁市开始了鲜食玉米规模发展探索历程,各级农技人员扎根基地,深入开展试验研究,为全市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2024年铜仁市出台的《铜仁市2024年坡耕地保耕增效试验示范(鲜食玉米)实施方案》如同一粒种子,到2025年已生长为覆盖全市的《铜仁市2025年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在政策春风吹拂下,各区县因地制宜开出“特色药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推广“玉米+红薯”套种模式,土地综合收益提升40%;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打造“玉米宴”文旅项目,开发出玉米粑粑、玉米汁等20余种特色食品;碧江区建立“气象+农业”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预警病虫害,让农户少走弯路。

8

2025年7月14日,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煎茶社区贵州果果语录山茶油有限公司的传送带上鲜食玉米正在被机械设备吹干出货。申逸恺 摄

资金保障上,铜仁市构建起“省级资金+东西部协作+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机制。2025年争取省农业农村厅2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撬动900余万元产业资金涌入。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创新推出“玉米贷”金融产品,种植户凭订单就能申请贷款,今年已发放贷款1200万元。

而全市累计完成鲜食玉米示范种植3.26万亩,较上年增加2.03万亩,增长165.1%,带动种植10.38万亩。

……

9

2025年7月14日,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煎茶社区贵州果果语录山茶油有限公司的两名工人正为鲜食玉米做真空包装。申逸恺 摄

如今的铜仁坡耕地,不仅是“粮仓”,更成为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夕阳西下,余晖为黔东大地连绵的坡耕地镀上金边。田埂上,收工的农人哼着山歌,竹篓里的玉米棒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从“坡耕地”到“金银坡”,从“传统种植”到“特色产业”,铜仁市用一根鲜食玉米,在黔东大地写下了产业振兴的生动篇章。这场静默的“甜蜜革命”,正让更多山坳里的希望破土而出,向阳生长。

0

2025年7月16日,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一名专家在帮助企业解决鲜食玉米加工胀袋问题。王东 摄

站在新的起点上,铜仁市将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鲜食玉米种植结构,适度扩大种植、加工规模,以质取胜,打造品牌。那时,武陵山区的每一道山梁,都将回荡着丰收的欢歌,每一寸坡地,都将生长出幸福的滋味。(记者 申逸恺)

 

 

编      辑:李翼

二      审:申逸恺

值班编委:谭   霜

总 值 班:王能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