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坝坝茶”泡开石阡烟火气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一盏“坝坝茶”泡开石阡烟火气

2025-07-21 19:57
投稿:trwz001@126.com  

1

夜幕垂落,龙川河水面倒映着彩虹桥的流光。石阡“坝坝茶”摊主张群艳麻利地将几个保温桶在条案上摆开,揭开盖子,茶香混着水汽倏地腾起。“张姐,老样子,冷泡红茶!”常客李文芳人未到声先至,拖开板凳的吱呀声混着谈笑,小城夜间坝坝茶摊苏醒。

“来咯!多加点冰,清凉着嘞。”张群艳笑着应声,手里长柄勺已稳稳舀起琥珀色的茶汤。她另一只手利索地夹起几块冰,“哐啷”一声脆响落入杯中。对面,石阡古城的轮廓在渐次亮起的灯火中清晰起来,檐角灯笼的光晕在水面碎成点点金箔。

2

7月15日,铜仁市石阡县龙川河畔,人们在坝坝茶摊位,闻香品茗,以茶会友。(无人机照片) 申逸恺 摄

“生意好的辰光,一晚上三四十杯不在话下。”张群艳边忙活边聊。她的茶案上,标签分明的茶罐排开阵势:有红茶、绿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五大类,还有清热降火的菊花茶和玫瑰花茶,茶饮原料皆是石阡“土生土长”的苔茶。10元一杯是明码标价,人情却自有温度。

有时遇到爱喝茶,但经济条件又不是很好的老人和学生群体,张群艳则微笑着轻描淡写说一句,“看着给点儿就行,没关系的。”张群艳是石阡县文旅局聘请的解说员,忙时参加县内大型活动解说,闲时摆摊卖茶,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一个享受惬意的地方。

3

7月15日,石阡县龙川河畔,人们在坝坝茶摊位,品茗会友。申逸恺 摄

这些年,石阡县不断丰富城市“夜经济”消费业态,聚焦消费体验升级,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坝坝茶这一传统饮茶方式,如今正以全新姿态点亮石阡的夜生活,成为观察当地消费多元和文化传承的一扇窗口。

茶摊角落,一只锃亮的不锈钢桶格外醒目,桶身贴着“免费茶水区”四个字。“天热出汗多,路过尽管喝,不要紧!”张群艳正忙着招呼客人。话音刚落,一位穿着橙色工作服的环卫工,扯着汗湿的领口走来,接一杯清凉茶水一饮而尽。

4

7月15日,石阡县龙川河畔,几名市民在坝坝茶摊位,以茶会友。 申逸恺 摄

“歇口气,歇口气!”刘大爷嗓门洪亮,从不远处的百姓大舞台方向踱来,额头还带着细汗。他端起张群艳递过的热茶吹了吹:“唱完一段,坐这儿喝口热茶,听河水流,看灯影晃,骨头缝里都松快了!这个小摊子,是我们老石阡的‘加油站’嘞!”

每晚六点出摊前,茶香的故事早已开始。上午10点,石阡甘洌的山泉便与本地苔茶在桶中交融,冰箱嗡嗡的低鸣伴它们沉淀。此刻,冷泡茶的清甜甘洌正合时宜。不远处的百姓大舞台传来悠扬的二胡声,有人跟着调子哼唱,晚风把断续的歌声送到茶桌边。

5

7月15日,石阡龙川河畔,一名市民在坝坝茶摊位,等待友人到来。申逸恺 摄

“老板,这苔茶喝着好特别,有啥讲究?”一对背包客好奇地打量着杯中的茶汤。张群艳眼睛一亮,解说员的专业劲儿自然流露:“这可是我们石阡的宝贝!生在‘黄金产茶带’,高山云雾养着,芽头遇暖就泛紫,所以称它‘苔茶’……”

讲到石阡苔茶,张群艳如数家珍,生怕落下一点点信息。她从苔茶起源发展说到非遗“茶灯”,从制茶工艺,讲到待客老礼。“苔茶现在已经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啦,以前还上过北京,获得周恩来总理的称赞嘞。”

eb7d1d5b-11ab-42ca-ac68-98b960946f0a

eb7d1d5b-11ab-42ca-ac68-98b960946f0a

人们在坝坝茶摊位,闻香品茗,以茶会友,在惬意的晚风中找寻诗意生活。申逸恺 摄

邻桌的老茶客周叔抿了口茶,接过话茬:“她讲得实在!我们这苔茶,老辈人叫‘苔紫茶’,做茶灯、摆茶宴、娶亲嫁女送茶礼,哪样离得开它?我爷爷那辈,做头锅新茶要‘吃茶刨汤’,敬天敬地敬祖宗,热闹得很呐!”

夜色渐浓,霓虹灯勾勒出城市的天际线。这方寸茶摊却自成天地,木桌上手机屏幕偶尔亮起,映着古朴的透明茶杯。年轻人拍下杯中摇曳的灯影发朋友圈,老人摇着蒲扇细说当年。茶香混着笑语,在龙川河湿润的夜风里盘旋、弥散。

记者手记:

古城灯光与桥下的马灯,在河面交汇流淌。一杯寻常的坝坝茶,盛满古韵今风,也暖着石阡夜色里,每一颗愿意慢下来的心。几张木桌,几盏马灯,围坐的市民游客,是“坝坝茶”最生动的剪影。摊主对风土人情的娓娓道来,更是当地流动的文化驿站。

这方小小茶摊,承载着北纬27.5°“黄金产茶带”孕育的苔茶珍品,承载着省级非遗“茶灯”与传统制茶技艺的积淀,承载着石阡茶俗流淌的日常。坝坝茶,这一最朴素的饮茶方式,必将在霓虹与古城的辉映中焕发新生。

因为它不仅是休闲消费的载体,更是连接人与人、传统与现代之间温情的纽带。氤氲茶香升腾着石阡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它就像一枚小小的磁石,牢牢吸附着石阡夜晚的闲适与温情。(作者:田勇

 

 

 

      辑:李翼  

      审:王   懿

值班编委:张璇月

 值 班:郝从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