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后坪乡:以产业为笔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在武陵山脉的褶皱里,沿河自治县后坪乡犹如一颗镶嵌在群山之间的明珠。800余米的平均海拔赋予这片土地充足的光照与肥沃的土壤,勤劳的乡亲们在这里耕耘出一片产业兴旺的新天地。近年来,后坪乡锚定“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耕烤烟、高粱、鲜食玉米三大特色产业,让金黄的烟叶、殷红的高粱、翠绿的玉米在山间铺展,绘就出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画卷。
烟田铺金:科技赋能的“铁杆”增收路
清晨的阳光洒向后坪乡的群山间,6100亩烟田泛起层层绿意,成熟的烟叶在微风中舒展,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淡淡的烟草清香。这里是武陵山片区知名的蜜甜香型烟叶生产基地,种烟不仅是当地延续多年的传统,更是乡亲们稳稳的“钱袋子”。
时值采收烘烤旺季,烟田里,烟农们指尖翻飞采摘成熟叶片;烤房外,工人忙着编烟、上杆、入炉,忙碌的身影与青葱的烟田相映,勾勒出一幅“人勤烟丰”的丰收图景。
下坝村的烟田里,“铁杆烟农”冉金平正带着18名工人忙着采收。这位有着8年“烟龄”的种烟能手,2024年种植的270亩烟田就带来了超100万元的收入,其中仅劳务支出就达50多万元。
“今年种了200多亩,第一炉已经烘烤完,第二炉马上准备,看这长势,收入110万元没问题!”冉金平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该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烤烟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科学的发展模式让这份优势持续放大。近年来,后坪乡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出“两端工厂化、中间专业化”发展模式,让烤烟产业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两端工厂化”实现了育苗、烘烤环节的标准化操作,智能温控烤房让烟叶品质更稳定;“中间专业化”则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全程服务,从移栽、田管到采收全程护航,既降低了烟农的用工成本,又保证了烟叶质量。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该乡烟叶产业的活力。2024年,该乡收购烤烟134万斤,直接带动群众创收2248.09万元。2025年,该乡烤烟种植面积达6100亩,金黄的烟叶将再次为乡亲们托起增收希望。
“全乡烟叶采摘烘烤正有序推进,预计8月初集中收购,9月底全面完成烘烤。今年雨水充沛,有望丰收!”该乡烟站负责人徐海说。
高粱涌红:订单铺就的富民产业链
走进该乡茨坝村,连片的高粱如金色海洋,饱满的穗子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风过时,赤浪翻滚,清香扑鼻。这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长出的高粱颗粒饱满、品质上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以前种高粱是‘看天吃饭’,现在有了订单,种得放心、卖得省心!”茨坝村种植大户田勇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2024年,田勇试种30亩高粱收入4.5万元,尝到甜头的他2025年扩种至50亩,预计收入可达6万元。
近年来,在该村党支部引领下,以“党支部+龙头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让高粱产业从零星种植走向规模化发展。企业提前下单、提供技术指导,农户按标准种植,成熟后企业上门收购,形成了“种、管、收、销”全链条保障。
今年71岁的脱贫户田井怀更是订单模式的受益者。他从2020年开始试种,规模逐年扩大,2024年30亩高粱收获7000多斤,2025年继续坚守30亩,稳稳的收入让老人心里踏实。
订单模式激活了产业潜力。2024年,后坪乡高粱种植面积达4500亩,带动群众创收271.3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7.33万元;2025年,种植面积扩大到6896.29亩,参与农户增至458户,预计创收超300万元。
昔日的荒坡遍布了“红高粱”,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红穗压弯枝头,不仅染红了山坡,更织就了一条“产业兴、乡村富”的振兴之路。
玉米含翠:鲜穗托起的共富新希望
走进该乡水井村的鲜食玉米基地,连片的玉米秆郁郁葱葱,宽大的叶片间,饱满的玉米棒裹着翠绿外衣,透着勃勃生机。
“这鲜食玉米种下4个月就能收,公司保底价收购,秸秆还能做饲料,一亩能赚一千多块!”种植大户杨明举拨开玉米叶,露出颗粒饱满的鲜穗,笑容淳朴而灿烂。
鲜食玉米是后坪乡近年来培育的新兴富民产业。2024年,乡党委政府瞄准市场需求,牵手成渝地区农业龙头企业,以订单农业为纽带,让“短平快”的鲜食玉米在山间扎下根。
种出好玉米,群众才有好收益。该乡精选京科糯938、京科糯928等优质品种,通过“村党支部+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农户”的联动机制,实现标准化播种、规模化管理。企业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制定错峰上市计划,农户按批次播种、移栽,确保玉米成熟后“不滞销、卖好价”。
科学的模式能带来实在的收益。公司以0.7元每斤的保底价收购,让农户没有销路之忧;错峰上市让鲜穗卖出好价钱,亩产值可达1680元以上,扣除成本后纯收益超790元。更划算的是,采收后的玉米秸秆能加工成青贮饲料,每亩可产出1吨以上,实现“一田双收”。
2025年,该乡鲜食玉米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亩,200亩核心基地长势喜人。从播种到采收,全程标准化管理让鲜食玉米品质有保障,成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力军”。翠绿的玉米田在山野间铺展,不仅为乡亲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更探索出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共富新路径。
近年来,该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着力让土地生金、让乡亲增收、让乡村焕彩。从金黄烟叶到红浪高粱,再到鲜食玉米,后坪乡的田野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如繁星点缀,在武陵山区书写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篇章。(作者:刘永伟)
编辑:李翼
二审:向丽
华三审:肖霞
总值班: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