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麓起宏图:铜仁生态农业的“绿色增长密码”
“黔山秀水育灵芽,云雾深处有人家。”清晨的梵净山余脉间,晨雾轻笼茶园,茶农笑语随风漫过梯田,指尖嫩芽承载着生态与经济共舞的希望。这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正上演着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铜仁秉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定位,把绿色、生态作为发展方向和目标,无论是茶、蔬、果、菌、药,还是生猪、家禽、牛羊等,无不加上了“生态”前缀,打上了绿色标签,持续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
2025年上半年,铜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47.37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全省领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8元,同比增长6.4%,亮眼数据充分彰显,生态农业为全市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乌江河畔,生态农业的发展正一步步铺展新画卷……
集群成势:产业链上的“抱团密码”
入伏后的茶园迎来了第二轮的生产高峰,在石阡县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比蝉鸣更显热烈。
这里的茶叶从采摘到加工不超过半日,鲜叶通过传送带进入清洁化生产线,摇身变成大宗茶、名优茶或古树茶,分别发往北京的茶馆、上海的商场和广州的茶叶批发市场。 “今年雨水足,春茶产量还不错,夏茶的品质看这芽头就差不了。”该公司董事长黎明掂量着刚采的鲜叶说道,他们将继续加大与科研机构以及贵茶集团的合作,抱团发展,不断探索茶树新品种的培育,为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高山云雾出好茶。作为全省第二大茶园基地,铜仁的生态茶产业正通过“企业联合重组+合作社抱团”的模式,全力推进茶产业标准化、智能化、融合化、多元化发展,制药级无菌生产线实现茶叶100%全价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153.02万亩生态茶园,培育出梵净山翠峰、石阡苔茶等八大名茶,形成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链条,仅今年一季度就完成1.32万吨产量,朝着全年6.6万吨的目标稳步迈进。
夏日的产业集群不止于茶园。在贵州康盛达食品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基地内,依托贵州金蛋数链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金蛋数链”大数据平台,确保温度波动保持在±0.5℃的精确区间,氨气浓度被严格控制在10ppm以下,每羽鸡的日采食量精确到克,让鸡蛋品质稳定、安全可追溯,在深圳、广州等高端市场的售价比普通产品高出10%以上,却依然供不应求,2024年该公司总产值超1.5亿元。
“上游青年鸡、饲料、疫苗、动保、包材等物资供应,到中游的生产管理、金融服务、政企协同监管,再到下游的产品销售管理,各个环节紧密协作,在平台催化下,推动全产业链从单打独斗,到共享聚合的高效裂变发展。”贵州金蛋数链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唐超介绍道,平台已累计入驻省内外蛋鸡养殖服务企业107家、蛋鸡养殖企业288个,涉及蛋鸡产能规模5000万羽以上。
为了让产业集群在夏日里行稳致远,铜仁的“数据护航队”还活跃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使用“农业一张表”APP,并统筹统计、调查、发改、林业等部门沟通协作,共同查找问题短板,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共同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如今,铜仁的生态茶、生猪、蔬果、牛羊、家禽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在抱团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单品闪耀:特色产品的“突围密码”
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一排崭新的碾茶生产线正在调试,抹茶粉的清香顺着河谷蔓延开去。这是铜仁打造优势单品的生动实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聚焦特色、集中资源,让一个个“小单品”成长为“大产业”。
在贵茶集团的无菌车间里,碾茶经过超微粉碎变成翠绿色的抹茶粉,这些粉末将被制成冰激凌、蛋糕,甚至文创礼盒里的茶香书签。
近年来,依托贵茶联盟的资源整合能力,铜仁已建成6万亩高品质抹茶基地、碾茶生产线41条。今年新增的2万亩基地和59条生产线投产后,将实现1600吨抹茶产量。
“我们的抹茶通过了多项农残检测,这是登陆《焦点访谈》的底气。”贵茶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蒙祖德说道,今年以来,欧标抹茶出口北美、日本等地累计超200吨。
目前,铜仁抹茶产业覆盖7个产茶重点县、34个种茶乡镇,带动44家碾茶企业和11万名茶农。今年上半年,实现抹茶产量820吨、销售量780吨,抹茶产值2.3亿元、销售额2.06亿元,畅销国内30多个城市、出口43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走进思南县的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车间里流水线高速运转,红薯淀粉经搅拌、成型、烘干,化作晶莹粉皮,再配上本地黄牛、葱姜蒜等料包,装箱启程。
小小红薯释放出大大能量,佳里佳公司在三道水乡周寨村以“强村富民公司+龙头企业+村集体+群众”模式,带动村民种植红薯,公司统一收购,稳赚不赔,已辐射带动全县乃至全市红薯种植,让撂荒地重获新生。
依托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带动作用,铜仁建成西南地区最大薯类加工厂和1座年加工15万吨鲜薯的淀粉加工厂,正谋划建设红薯产业园区。今年,以思南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市种植“双高”红薯11万亩左右,力争红薯粉销售额超10亿元。
从思南县的薯香车间到德江县的玉米田垄,铜仁大地上,特色产业的活力在不同县域间接力涌动。在德江县合兴镇新合朋的山梁上,鲜食玉米种植大户马文才正拨开腰间的玉米叶,指腹蹭过饱满的青棒。“往年种普通玉米,一亩地收800来斤,除去化肥种子钱,忙活半年落不下千把块。
今年这甜糯玉米,一亩地就能挣两千多!”他掰着指头算,眼里的光比头顶的日头还亮。 近年来,铜仁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盘活撂荒耕地资源,同时大力打出“良种良技”组合拳,引进高产、抗病性强、耐旱和生长周期短的鲜食玉米品种,并指导农户实行错峰种植,建设鲜食玉米加工厂,提升经济附加值,鲜食玉米产业向标准化、高效益方面蓬勃发展,成为助农增收的“甜蜜产业”。目前,全市累计完成鲜食玉米示范种植3.26万亩,较上年增加2.03万亩,增长165.1%,带动种植10.38万亩。
从抹茶基地的翠色涟漪,到红薯车间的粉香弥漫,再到玉米田垄的甜蜜生长。一直以来,铜仁聚焦新型功能材料、生态食品饮品药品等六大生态产业,通过打造“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区域公用品牌,整合“梵净山茶”“梵净抹茶”“梵净山鸡蛋”等子品牌,将梵净山翠峰茶、铜仁红薯粉丝、江口萝卜猪、玉屏黄桃、石阡苔茶、思南黄牛、白水贡米等众多优质农特产品纳入品牌矩阵,实现从特色产品到品牌化、规模化的跨越发展,“小单品”正以“绝地突围”的发展态势,编织出乡村振兴的立体图景。
全域提升:现代农业的“升级密码”
近年来,铜仁始终将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准布局、龙头带动、科技赋能等举措,让中药材、食用菌、冷水鱼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奏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曲”,力争全年中药材产量达90万吨以上、食用菌11.2万吨以上。
为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铜仁紧盯贵福菌业、梵天菌业、益生源公司等龙头企业,助力其释放产能、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贵福菌业鹿茸菇工厂化生产项目今年开工以来,800余名员工日夜奋战,日产菌棒超30万棒,鲜菇平均日产量达160吨,二季度预计鲜菇产量2.88万吨;印江自治县积极探索“稻耳轮作”模式,建成4000余亩示范基地,同发公司则以智能化工厂栽培双孢菇,25亩种植面积(对应16000平方米工厂化车间)亩产约3万斤,每年可种3季,单季产量370余吨,总产量超1000吨,大幅提升了食用菌集约化周年化发展水平;沿河自治县投入394万元财政资金,实施官舟镇永和村集体经济项目、新场村和鹿溪村食用菌种植项目,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将全面显现效益。
在龙头企业引领和模式创新推动下,铜仁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攀升,而科技赋能的力量同样在中药材种植领域显现出强劲动能。今年以来,我市组织市县农技干部和有关科研院校专家教授开展中药材揭榜挂帅12个,参加基础性服务32人,实施了面积约1万亩的高产高效技术推广项目,经专家测产验收,松桃、印江、沿河等项目区域黄精亩产达3500公斤以上,金银花亩产达500公斤以上,较周边区域产量分别提高了30%、25%。
铜仁市环梵净山冷水鱼产业集群项目加速推进;江口县怒溪镇、闵孝镇提红村冷水鱼基地于2024年建成投产,新增养殖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松桃苗族自治县15家鲟鱼养殖场更新增氧设施后,单产和出塘量双提升;德江县2022年投产的4个冷水鱼基地进入盛产期,大水面养殖产量显著增长……在梵净山脚下的养殖基地里,鲟鱼在18℃的泉水中悠然游动,冷水鱼产业发展同样势头正劲。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冷流水资源,我市目前已建成54个冷水养殖基地,今年第二季度单季度全市水产品产量预计1.3326万吨,增速8.21%,新增的2万平方米养殖面积将让“梵净山冷水鱼”的招牌更加响亮。“我们的鱼从鱼苗到成鱼全程可追溯,每公斤能卖出普通鱼类3倍的价格。”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村民吴芳笑着展示手机里的销售清单。
目前,铜仁的10个区县都有自己的“当家产业”,碧江的精品水果、德江的天麻、江口的抹茶、玉屏的油茶等,各区(县)紧扣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科学锚定1-2个主导产业靶向发力、深耕细作,以全域协同的发展合力,让农业不仅有了“量”的积累,更实现了“质”的飞跃,全力激活了地方经济社会的整体活力。
青山绘就生态卷,产业铺就富民路。当梵净山的清泉滋养出高品质农产品,当绿色有机的理念转化为市场溢价,生态优势正在变成经济优势。
135万亩茶园如绿色地毯铺向天际,54个冷水鱼基地似蓝宝石镶嵌其间,铜仁的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不是“慢变量”,而是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引擎”,必将书写出更精彩的“绿色增长”故事。
编辑:徐霜
二审:向丽华
三审:肖霞
总值班: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