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凉资源”变身旅游“热经济”! 松桃桃花源村民吃上“生态饭”
盛夏时节,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桃花源社区迎来旅游旺季。得益于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清澈见底的“玻璃水”溪流,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苗寨,如今已成为周边游客避暑纳凉的热门之选。随着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走进桃花源社区,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过,两岸青山叠翠,蝉鸣鸟叫不绝于耳。这里地处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缓冲带,多条山溪在此汇聚,形成水质优良的“玻璃水”河流。高达96%的森林覆盖率,使这里夏季平均气温比城区低5-7℃,空气清新且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眼下正值盛夏,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戏水消暑、体验苗乡风情。
“我们从湖南长沙过来,本来是冲着梵净山来的,然后就发现这边水特别好。”湖南游客尹如意笑着说,长沙很难找到这样的水,虽然行程只有4天,但一定要在水边好好玩一天,“这里特别凉快,吃点烧烤、玩水,太开心了。”
曾经的桃花源社区,因交通闭塞、远离集市,鲜为外界所知。2017年梵净山申遗成功后,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逐渐走进人们视野。近年来,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这里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游玩避暑,村民们纷纷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杨奎便是其中之一。原本在外打工的他,看到家乡游客日益增多,2022年决定
回乡经营民宿。“在外面打工一年也就挣几万块钱,回来开农家乐做得好的话,像现在这样,两三个月就能挣到以前一年的收入。”他说。
杨奎的民宿由靠近溪流的荒地改造而成,如今已是一家独具山野气息的临溪小院,院内有天然小瀑布,溪水潺潺。游客白天可在河中嬉戏,夜晚能在院子里乘凉聊天,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从五月开始到现在,周末基本爆满,房间供不应求。”杨奎介绍道。
像杨奎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目前全村已有44家民宿,风格各异:既有充满苗族风情的木质吊脚楼,也有简约现代的度假小屋,且内部设施齐全、服务周到,能满足不同游客需求。除住宿外,村里还提供烧烤、露营、泳池等丰富的休闲娱乐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业态。
“我们桃花源社区现有291户1067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去年人均年收入达21000元。”社区党支部书记冯兴中介绍,自2017年起,社区动员村民利用闲置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已有107家经营主体,包括44家民宿、56家农家乐和7家烧烤露营点。今年入夏以来,社区已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
如今,桃花源村已形成“生态引流—民宿留客—多元消费”的良性循环。为提升旅游品质,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民宿规范化经营,加强景区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也在推进民宿提质升级和农家小院建设。
“下一步,我们会积极申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社区整体环境;同时动员村民完善民宿、农家乐内部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目前已有38户响应家庭小院建设。”冯兴中表示,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让游客获得更优质的体验,更能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带动更多村民在致富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编辑:徐霜
二审:杨映华
值班编委:张璇月
总值班: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