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枫芸乡:家庭农场结出“多元果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思南县

思南枫芸乡:家庭农场结出“多元果

2025-08-07 15:28
投稿:trwz001@126.com  

“以前种植单一产业,风险大,利润薄,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靠天吃饭风险高。”樱桃村家庭农场种植户谭小玲的感慨,道出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困境。如今,在思南县枫芸乡,像谭小玲这样的家庭农场主们,正通过多元化经营模式,探索着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家庭农场这个看似微小的经济单元,正以其“四两拨千斤”的巧劲,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河坡村的陈大洪户家庭农场,则提供了“种养结合”的生动样本。

1

多元布局降风险,土地生“金”效益增

面对单一产业风险高、收益薄的难题,枫芸乡家庭农场探索的关键一招是多元化经营。

谭小玲农场引种优质“蜜本南瓜”,唱响了“丰收歌”。该品种皮厚耐储、甜度高达18度,且根系发达,耐旱耐涝。在农场里,仅五分地的蜜本南瓜就已经采收六车,亩产可达七八千斤。按收购价每斤五角计算,一亩南瓜的收入就远超过去单一作物两亩地的收益。

2

在谭小玲农场的另一片土地上,“上高下定”的景象格外醒目,两行玉米亭亭玉立,行间板蓝根青翠欲滴,套种实现“双丰收”。这种“玉米+板蓝根”套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光照资源,玉米为板蓝根遮挡强光,板蓝根根系固土帮助玉米抗倒伏,同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杂草生长。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模式下玉米亩产稳定,板蓝根亩产近八九千斤,综合收益是单种玉米的3倍。更关键的是,板蓝根已与市中药厂签订订单合同,按质论价。

3

同时,谭小玲农场依托良好土壤气候,大力发展红薯产业。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在关键生长期组织村民科学进行除草、翻藤、控旺等,从移栽、管护、再到采收,催生出十多个工种就业务工。河坡村陈大洪户家庭农场则走出一条“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路。农场不仅种植双高红薯、马铃薯,还配套养殖了十几头牛。种植的牧草用于喂牛,牛粪经过处理成为优质的有机肥还田,滋养红薯、马铃薯等作物,有效降低化肥成本,提升土壤肥力和农产品品质,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效益叠加。

科技赋能提质效,小农场对接大市场

多元化布局解决了“种什么”的问题,而科学种植与市场对接则是“怎么种好”、“卖给谁”的核心。

谭小玲摸索实践的“玉米+板蓝根”套种技术,成为乡里的中药材示范基地。这种对技术的灵活吸收与应用,有效填补了传统小农“想干不会干”的短板。在红薯种植上,农场同样强调科学管护,从选种到田间管理都力求精细化。陈大洪农场在双高红薯育苗、牧草种植及肉牛养殖技术上的应用,也体现了科技对多元产业的支撑。

4

订单农业稳销路,改变过去“种啥卖啥”的被动局面,农场积极开拓市场销路。谭小玲农场的板蓝根与中药厂的订单合作是最典型的例子,确保了产品有稳定销路和合理价格,极大降低了市场风险。陈大洪农场的肉牛、薯种、马铃薯等产品,也需积极对接市场,形成稳定销售渠道。

农场以其“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的实践,成为周边农户最直观的教科书。村民们亲眼见证规模种植、科学种养的效益,亲身参与专业化劳作,科学种植和生态循环的理念得以有效传播。

利益联结共增收,家门口捧上“金饭碗”

家庭农场的活力,不仅体现在产业效益上,更在于其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5

农场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务工增收”模式。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农场,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同时,农场常年提供除草、采收、管护、饲养等务工岗位。在谭小玲的红薯基地务工的一位村民大姐算账清晰:土地流转有固定租金,在基地务工日薪100元,秋收时还能再务工,“一年下来,在家门口就能攒下不少钱”。谭小玲翻着卷边的考勤册记录:从开春至今,农场已带动400多人次务工,发放工资4万多元,高峰期日用工超20人。陈大洪农场的发展同样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土地流转和务工的机会。

6

共享发展果实,这种模式确保了村民能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等多种形式,实实在在地分享到农场发展的红利,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中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小农场激发大活力,振兴路上“星火燎原”

谭小玲、陈大洪等家庭农场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家庭农场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价值与多元形态。

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难题,通过适度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种植复合、种养循环)经营,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和产业效益,回答了“谁来种地”的困惑,探索了“怎么种好地”的有效路径。

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农场盘活了土地资源,培育了兴旺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它们既保留了乡村的互助温情,又注入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生态理念,让乡村焕发新生机。

7

谭小玲的实践获得广泛认可,其农场于2023年荣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这份荣誉点燃了全乡热情。在她的示范引领下,枫芸乡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至88户,其中省级示范1户、市级示范10户,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河坡村陈大洪户的“种养结合”模式,也为其他农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思路。全乡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兴一村”的燎原之势,家庭农场形态日益丰富。

8

家庭农场已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融合传统精耕与现代要素、探索生态循环的关键纽带。它像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扎实可行的道路。枫芸乡的实践证明,无论是谭小玲的“多元种植+套种”,还是陈大洪的“种养结合”,小农场都能因地制宜,结出支撑大振兴的“多元果”。(作者:邓连林 罗博文)

 

 

编辑:李翼

二审:申逸恺

三审: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