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成:用初心照亮家乡致富路
在黔东山区的一片果园里,刘胜成正手把手教村民给空心李疏果。皮肤黝黑、手掌布满老茧的他,很难让人想到曾是PCB铣刀加工行业的技术能手。这位从乡村走出又回归乡村的普通农民,用18年奋斗书写了从打工者到省级劳模的逆袭,更用赤子之心铺就了家乡的振兴之路。
1985年出生的刘胜成,高中毕业后怀揣梦想赴广东打工。初入PCB铣刀加工车间,面对精密的机械和复杂的工艺,他像海绵吸水般学习:白天盯着师傅操作,把每个步骤记在笔记本上;夜晚在宿舍啃《金属切削原理》,常常学到深夜。有次为破解一款新型钻咀的耐磨难题,他在车间连续试验47天,记录300多组数据,最终摸索出特殊涂层工艺,为企业节省成本近百万元。凭着这股钻劲,他不仅掌握核心技术,更斩获3项国家专利,成为行业小有名气的“技术大拿”。
就在事业如日中天时,2017年的一次探亲让刘胜成彻夜难眠。看着家乡依旧贫瘠的土地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他做出惊人决定:放弃年入几十万的工作,回乡种果树。“城里的技术能赚钱,家乡的土地也能刨出金!”他带着积蓄和满腔热情,一头扎进了荒山坡。
经过考察,刘胜成发现家乡的沙壤土适合种植空心李。可村民们犯嘀咕:“这野果子能当饭吃?”他挨家挨户算细账:“一亩地能产2000斤,按市场价能赚8000块,比种玉米强十倍!”为打消顾虑,他自掏腰包引进优质种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甚至承诺“卖不出去我包了”。第一批果苗种下后,他住在山坳的简易棚里,凌晨起来防霜冻,正午顶着烈日疏花,手上磨出的血泡结了又破。当第一年收获的空心李通过他联系的批发商卖出高价,捧着崭新钞票的村民们,终于对这个“城里回来的娃”竖起了大拇指。
为让产业走得远,刘胜成请来农业专家办培训班,把车间里的“工匠精神”用到果园管理上:统一修剪标准、规范施肥流程、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他还利用广东人脉打通电商渠道,让空心李从山间地头直接发往全国。如今,家乡的空心李种植面积从100亩扩展到1200亩,年产值超千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不满足于单一产业,刘胜成又盯上了家乡的黄桃。他带着样品跑遍广东各大批发市场,用“原生态种植”的品质打动客商,让藏在深闺的黄桃年销量突破50万斤,带动村集体经济两年增收60万元。村民们说:“跟着胜成干,钱包鼓起来,腰杆也直了!”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对家乡的无私奉献。2020年,村里修产业路缺地块,他二话不说捐出祖辈留下的宅基地:“路通了,果子才能运出去,日子才能富起来!”这块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土地上,如今奔驰着满载水果的货车。在他带动下,村民们主动让出菜地、林地,短短三个月就修通5公里产业路,解决了困扰村庄几十年的出行难题。
从精密车间到田间地头,刘胜成用奋斗诠释了新时代农民的担当。如今,荣获2025年贵州省劳动模范的他,依旧每天穿梭在果园和村庄,规划着建冷链仓储、搞乡村旅游。“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能让这里变美变富,再苦再累都值!”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如山间清泉,映照出一位劳动者对家乡最炽热的爱。(作者:田洪文)
编辑:何芳
二审:周苏星
三审:黄烨
总值班:王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