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万山如何破解农林发展难题?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万山区

看!万山如何破解农林发展难题?

2025-08-26 15:10
投稿:trwz001@126.com  

如何既保住耕地红线,又确保林地保有量?万山区坚持问题导向,经过调研和实践,创新探索出“林转耕”“耕转林”置换路径,即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原则,把零散分布且无耕作能力的山区耕地“由耕转林”,土壤肥沃但无经济价值的林地“由林转耕”,同时积极引导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群众参与经营,构建质量好、布局优、生态美的农用地空间布局,有效破解了农林发展难题。

“宜林则林”:披绿山坡 美了生态

1

“这个绿色笔直高一点的就是油茶苗,长势都非常好,现阶段主要工作就是定期清除杂草。”在敖寨乡中华山村竹林苗组与杨家寨村清水江组交界处,种植大户黄亮指着眼前几片光秃秃的山坡坡,告诉笔者:“你别小瞧了这片幼苗,现在放眼过去虽然还能看到黄土地,但5年后山坡上就会开满油茶花,绿白相间不仅好看,还能赚钱。”

2

黄亮脚下踩的黄土坡,是附近农户们开垦出来的农用耕地,昔日种的是玉米、红薯等低效农作物。近年来,由于村里年轻人外出、耕地又处在偏远山坳里,这里的耕地逐渐被荒废。2024年,万山区实施耕地林地空间优化布局改革试点项目,这片山坡迎来了新的生机。

敖寨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刘明洋介绍,该乡把坡度达到25度以上成林的耕地开垦出来,作为油茶基地和林下养殖发展,将陡坡耕地还林,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项目实施后,村民们热情很高,都愿意把自家荒废的耕地流转出去。

3

经过流转与出租,黄亮共承包了乡里234亩土地,其中耕地150亩,全部种植了油茶;林地84亩,置换后则种植了辣椒、黄豆、花生等经济作物。眼下,黄亮的辣椒产业正在采收期,每天都有村民前来务工。

4

“我家有6亩耕地全部流转出去了,一亩地有300元的租金,一年也有1800元。最近这段时间都在这里务工,每天100块的务工费。”算起今年的收入,村民伍金香满脸笑容。

5

看着眼前的“产业链”的红火发展,黄亮也笑开了颜:“预计5年油茶挂果后,每亩产值可达2000元以上。今年,辣椒目前已卖出3万多斤,收入有6万元,采收到8月底,预计总产量能达到8万斤,总产值达到16万元。”

“宜耕则耕”:盘活废林 鼓起钱袋

刚过立秋,鱼塘乡鱼塘村罗家湾组的243亩太子参就喜获丰收。现场,百余名群众头顶烈日,有的拿着编织袋,有的拿着背篼,认真埋头挖参,一派忙碌景象。

6

种植户张宏石介绍,今年,他在鱼塘村共种植了577亩的太子参,亩产实现了1700斤,按照目前每斤7元的市场价,年产值可达686.63万元。截至目前,太子参基地带动就近务工960余人次。今年来,鱼塘村周边群众因太子参产业实现务工增收436.5万元,人均增收4500余元。

这一组亮人的数据,是鱼塘乡“林转耕”项目实施后,为村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7

“产业发展起来大家都很高兴,离家近,80块一天还能挣上生活费。”村民桂行笑着说,自己没想到,被砍伐的树林还能变成如今这样。

桂行口中的这片土地,原是罗家湾组的松木林“生了病”,后被划分成万山区松材线虫病害区和低效林地。2024年,万山区坚持政府带动,探索“林转耕”路径,由林业部门办理采伐许可证,乡镇(街道)组织开展林木采伐,罗家湾组243亩林地因松材线虫病濒临荒废,经勘测坡度8-12度,符合转换条件。

8

——彭俊 摄

鱼塘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胜彪告诉记者:“通过置换因除治松材线虫病采伐迹地,全乡整合出连片耕地580亩,以‘一年免租+灵活议价’的政策开展招商引资,选定太子参作为主导产业,并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由党支部集中统一流转土地,企业出资进行开挖种植,农户获取土地租金、务工薪金。”

据统计,鱼塘乡“林转耕”项目面积共4660余亩,涉及282个拟开垦图斑、10个行政村。依据最新举证入库规范,扣除坡度、田坎系数等因素后,净增耕地面积3900亩。

“林耕置换”:惠民举措 三方共赢

近年来,万山区聚焦林耕空间配比不均、占补平衡指标不足、耕地就地恢复不易等难题,在全省率先开展耕地林地空间优化布局改革工作,统筹推进耕地林地保护利用。如何在有效推进工作的同时,让“林耕置换”变成惠民利民的有效举措。

9

0

为统筹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耕地后备资源范围内,万山区按年度筛选出拟实施的林耕置换图斑,下发各乡镇(街道)逐图斑征求群众意见。由具有土地承包权的群众和土地所有权的村集体共同向各乡镇(街道)提出“林转耕”或“耕转林”意愿申请,并将意愿申请作为是否优化布局及实施优先序的重要参考。

“为劝说村民放弃低效林地,了解政策,我们村干部开展院坝会20余场,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算经济账,成功整合置换出整片耕地。”杨胜彪说。

11

此外,在工作推进中,万山区积极筹集资金确保改革有效落地。“在‘林转耕’中,群众合法采伐林木每亩可获1500元以上收入,林地恢复为耕地后每亩可获200元至500元土地流转费。对于‘耕转林’种植主体,我们依托中央油茶奖补政策,积极给予产业补助,每亩可获中央油茶奖补项目补助资金2800元。”万山区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监督股负责人张正吉介绍。

截至目前,全区已摸清耕地后备资源51300亩,其中包含林地49400亩、园地1900亩,已摸清林地后备资源23000亩。

12

——彭俊 摄

张正吉介绍:“目前,万山区计划实施林地置换耕地8000亩,预计8月底完成采伐,9月完成开垦。同时推进耕地置换林地工作,计划实施1000余亩,预计11月完成补植补造。”

如今,通过实施“林转耕”“耕转林”项目后,万山区变碎片为连片,变低质为高效,既实现了耕地后备资源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又从根本上解决了耕地“无人管、无人种”的问题,逐渐构建起了质量好、布局优、生态美的农用地空间布局,推进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孙菁 陈佳睿 杨琪

 

 

编辑:李翼

二审:肖玲

值班编委:肖霞

总值班:王能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