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德旺乡:以“含绿量”撬动“含金量”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江口县

江口德旺乡:以“含绿量”撬动“含金量”

2025-08-29 11:51
投稿:trwz001@126.com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20年来,践行“两山”理念从浙江绵延至全国,成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1.webp

江口县德旺乡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南麓,是守护梵净山生态屏障、践行“两山”理念的“骨干力量”,是推动绿富同兴、打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的“前沿战场”,也是高水平保护梵净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

聚力念好山字经,借绿生金铺就“振兴路” 

德旺林地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高达73.2%,丰富的生态资源恰似一座亟待深度开发的绿色银行,这为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种植等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webp

护好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德旺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梵净山保护管理重要批示精神,将林长制、“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森林防火有机结合,坚决保护好梵净山,守护好绿水青山。 

得益于多重保护,德旺乡生态环境优、林地资源富、气候条件宜等自然优势越发凸显,该乡积极主动融入服务江口县“134”现代产业体系,围绕“2+2”产业发展布局(即抹茶、林下中药材、蛋鸡、冷水鱼四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合作,大力发展林下淫羊藿种植,探索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元发展格局,全力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我们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按照‘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拿股金’的‘三金’模式,让企业、村集体、农户形成共赢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我乡发展林下淫羊藿种植1858亩,初步建成淫羊藿基地6个,累计发放务工工资达370余万元。”德旺乡中药材专班负责人匡世文介绍到。 

在德旺乡茶寨村淫羊藿种植基地,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林间,村民们熟练地操作着剪刀,按照“剪大留小、剪老留嫩、剪高留矮、茎要剪矮一点,留三分之一的叶子”的标准采收,这些都是致富带头人谢建青反复强调的管护要点。作为全县第一批发展淫羊藿种植的大户,土生土长的茶寨人谢建青用18个月时间,在家乡成功发展淫羊藿种植300亩,每天用工30余人,累计发放务工工资40余万元。 

2025年初夏,茶寨村的淫羊藿基地迎来了首次采收,经测产,每亩地最低产量417斤,最高达660斤,按市场价计算,每亩产值能达到8000至12000元,基地总产值预计超过200万元,林下经济正成为德旺乡的“绿色银行”。 

3.webp

用好山地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茶叶。在德旺乡堰溪村石龙溪,层层叠叠的茶山一片碧绿,千亩茶叶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意盎然的样子,因“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品质上佳的德旺茶,种出的茶芽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口感佳、品质好。 

堰溪村距德旺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G56杭瑞高速、梵净山环线公路穿境而过,全村国土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公顷,森林覆盖率79.9%,现有茶叶1420亩。2025年,该村茶产业通过茶园管护、鲜叶采摘、茶叶加工等环节,累计带动4000余人次群众实现务工就业。 

在德旺乡茶寨村茶叶基地里,家住闵孝镇的罗大娘正是采茶工里的一员。德旺乡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朱贵林说,“像罗大娘这样的老年人,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做,每年一到采茶季,就可以过来找点小钱用,25块钱一斤,一天下来有100多元的收入。” 

茶树绿了青山,茶园富了百姓。德旺乡充分发挥位于北纬27度茶叶种植的黄金地带优势,完成茶叶种植6000余亩,建成茶叶加工厂4家,年发放劳务工资近100万元。每年清明节前后,德旺乡的采茶基地为千余人提供了务工机会。

聚力做好“水文章”,以水生财激活“致富泉”

水,是德旺最鲜明的符号之一,也是德旺最宝贵的资源。德旺河作为汇入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德旺乡承担着确保“一域清水流入长江”的政治责任,如何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成为必须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4.webp

冷水鱼游出发展新机遇。“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了!现在在村里的养殖基地干活,收入稳定,这日子很有盼头!”德旺乡净河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务工的杨大哥,提起当下的工作,脸上满是笑容。

曾经的净河村,虽握有优美生态与优厚自然条件的“好家底”,产业发展却始终没能跟上生态禀赋的步伐。长期以来,村子守着传统农耕模式,产业结构单薄,土地经济效益低。而冷水鱼养殖项目的引进,让村里的源头活水派上了大用场,为产业转型带来了新机遇。 

“我村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220万元入股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纳入村集体合作社账户统一管理。同时,为了让村集体经济收入更好用之于民,在2024年度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收缴中,按照脱贫户每户给予60元现金补贴,真正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净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国海自信地说。 

“近年来,德旺乡聚焦做好‘水文章’、发展‘水经济’,将发展冷水鱼产业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目前,我乡冷水鱼养殖水面达200余亩,年产鲟鱼、鲈鱼等冷水鱼150万斤,总产值超1000万元,带动100余名群众稳定务工增收,真正让‘好水’养出‘好鱼’、产出‘好效益’。”德旺乡党委书记吴国彪说。

5.webp

好水源释放生态新价值。“以前守着这好水,也不知道能派上啥大用场。现在,村里的矿泉水厂办起来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拿工资,没想到这山泉水还能变成‘致富水’。”潮水村村民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喜悦,道出了当地依托优质矿泉水资源发展产业、惠及百姓的喜人变化。 

为了让深山里的好水“走出大山、走向市场”,德旺乡10个村(社区)合股组建贵州省梵净德旺强村富民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优选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任公司董事长,其余村党组织书记任董事会成员,积极开发推销“-400富思百”矿泉水品牌,并将这款源自地下400米深岩层的矿泉水搬上电商平台,通过线上渠道触达全国消费者,线下走进各大商超、便利店,让“富思百”矿泉水逐渐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凭借优良的天然品质与鲜明的品牌形象,富思百矿泉水被授权为2024东莞国际设计周推荐用水,并成功入选2025年第一批“贵州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有力赢得市场认可,让绿色发展的“新名片”愈发鲜亮。 

截至2025年8月,“富思百”矿泉水销售额达300余万元,带动45名群众稳定务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生动诠释了“生态美”与“产业兴”的良性循环。 

聚力打好“生态牌”,守护净土造就“丰年景”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德旺乡始终将生态优先贯穿发展全过程,以守护绿水青山为基底,以转化生态价值为路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6.webp

品牌赋能结出“增收果”。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德旺乡茶寨村的稻田里已有人影在晃动。“过去种稻子,就是跟着时令下种、收割,收上来的米没个正经名头,论斤称着卖,价钱总上不去。如今这贡米有了牌子撑腰,产量稳当,价钱也体面,单是去年这一项,就比以前多挣了好几千!”茶寨村种植大户宋大哥话音里的乐呵劲儿,藏都藏不住。 

曾经的茶寨村,虽坐拥适宜水稻生长的好山好水,却因缺乏品牌支撑,农户收益始终徘徊在低位。2023年12月,“茶寨贡米”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当地优质稻米贴上“金字招牌”,开启了茶寨村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为进一步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德旺乡紧跟数字化发展浪潮,积极探索“新媒体+”模式,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农特产品宣传、乡村旅游发展、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构建“云端推销”新生态,进一步助力“黔货出山”。同时,该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通过统一供种服务、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割加工思路推进茶寨—交界稻油轮作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江口的“精品粮仓”。 

茶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芳带头投身直播助农,通过抖音平台向全国网友推介“茶寨贡米”,成功将产品销往广东、浙江等省份,带动全村220余户群众实现人均增收6000余元,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俏”的跨越。 

2025年,“茶寨贡米”更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得国家级认可,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让“生态粮”真正变成了“致富粮”。

7.webp

文旅融合绽放“致富花”。沿梵净山西麓蜿蜒前行,德旺乡坝梅村的山谷间满是生机——清澈的“玻璃水”吸引游客戏水打卡,雅致的民宿里传来欢声笑语,木根坡红军会合地旧址前研学团队驻足聆听,曾经“藏在深闺”的绿水青山,如今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 

德旺乡立足生态与文化双重资源,在坝梅村、净河村等地,依托“清澈见底、可见卵石”的天然水域,开发野餐、露营、戏水等沉浸式生态体验项目,成为周边游客自驾出游的热门目的地。 

同时,以木根坡纪念馆为核心载体,通过构建“七个一”(忆一段红军史、上一堂红军课、走一次红军路、唱一首红军歌、吹一回红军号、吃一顿红军餐、悟一生红军魂)红色体验式教育模式,打造“乡村研学+文旅”的消费新增长点,带动民宿成为暑期“爆款”,有力实现“文旅引流、增收致富”。 

如今的坝梅村,农家乐、民宿发展如火如荼,全村累计发展民宿13家、农家乐15家,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1.4万人次,暑期单季人流量达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2.5万元。 

“游客多了、收入涨了”成为村民的共同感受,文旅产业不仅激活了乡村发展活力,更初步构建起“文旅促增收、产业共发展”的良性循环,让“生态美景”持续转化为“民生红利”。  

7.webp (1)

从林下淫羊藿的翠绿枝叶间,到堰溪茶山的层层碧波里;从净河冷水鱼的灵动游弋中,到“富思百”矿泉水的甘洌清甜间;从“茶寨贡米”的金黄稻浪里,再到坝梅村文旅融合的欢声笑语中,德旺乡深耕“两山”理念,以“护绿”守住生态底色,用“兴绿”激活发展动能,让“含绿量”持续转化为群众增收的“含金量”。

这份立足梵净山麓、扎根长江支流的实践答卷,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生动诠释,更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篇,为新时代践行“两山”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作者:龙朝斌 杨玲 曾梓涵

 

 

 

编辑:李翼

二审:肖玲

值班编委: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