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开发区:稻穗金黄 农机助秋收
金秋时节,在大龙开发区南宁村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谷压弯枝头,空气中飘散着稻谷的清香。田间地头,收割机的轰鸣声与村民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
南宁村的稻田。
随着轰隆声望去,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茬茬稻穗被快速收入“囊中”。半个小时时间,姚沅菊家的2亩水稻便收割完毕。“今年是我第一年使用收割机,以前人工需要两三天才能收完,没想到机器半个小时就收完了,收了二三十袋,能有2000多斤左右,够我们家吃两年了。”姚沅菊一边打包谷子,一边感慨机器速度。平时,她和丈夫在附近上班,农忙时节便打理自家和租用的土地,在丰收的忙碌里,留住了乡愁。
打包好的稻谷。
田埂上,围观的村民正在预订收割服务,“我家4亩地,靠人工又累又慢,现在省时省力还少掉谷子。我找他家收割已经四五年了,多亏有这个机器,我才愿意种这么多地。”一村民笑着说。
收割机正在作业。
提供收割业务的郭磊师傅2013年来到大龙从事农机作业,如今业务范围已覆盖大龙及周边县市。目前,郭磊及团队拥有7台收割机,除了熟人介绍,还通过抖音直播引流。“这边种水稻的多,来这边12年,我也算半个‘大龙人’了,看着大家丰收,我也很高兴。”郭磊说道。据介绍,收割机的费用根据田地面积、操作难度确定,通常在100-300元/亩。
晒谷子的村民。
南宁村丰收画卷,正是开发区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硬化路进村入户、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改造、推广良种良法等一系列惠民助农政策让乡村发展富裕多彩,无人机、收割机、旋耕机等科技装备走进田间地头,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活力,让这片土地在丰收季焕发出别样生机。(作者:龚林敏 田美)
编辑:李翼
二审:李小倩
三审:陈曦
总值班:郝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