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12.45万亩水稻开镰 便携机械化收割更高效
眼下正值秋粮开镰抢收的关键时期,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2.45万亩水稻迎来丰收季,金黄的稻穗压弯了枝头,便携式收割机与大型联合收割机穿梭其间,割稻、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
在印江,由机械化引领的秋收变革,不仅让农民告别了“三弯腰”的辛劳,更以“良机+良种+良法”的组合拳,推动印江水稻单产突破600公斤大关,绘就了一幅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机械化破局:
从“人扛牛拉”到“智取丰收”
印江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素有“馒头山、巴掌田、泥浆地”之称,传统农耕依赖人力,效率低下。今年,该县农机中心针对山区地形特点,持续推出三款以上适配不同地块的中小型便携式收割机,并联合20余家农机合作社,为联合收割机加装北斗监测终端,实现作业轨迹实时追踪与数据化管理。
“过去五个人一天只能收一亩地,现在大田用大型收割机,小田用便携式机型,一天能收60亩!”合水镇高寨村种植大户卢华洋算了一笔账:今年他与合伙人跨乡镇种植700余亩水稻,机械化作业让成本降低30%,收割周期缩短至少一周。数据显示,印江今年投入上千万元财政资金采购现代化农机,彻底告别依赖外县机收队的历史,水稻收割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62%以上。
印江自治县农机中心主任任斌介绍,通过机收减损技术培训与大监测行动,全县水稻机收损失率从3.5%降至2%以内,每亩地可多收稻谷9公斤。“我们不仅推广设备,更注重培养本土农机手,让‘铁牛’真正成为农民的左膀右臂。”
良种配良法:
单产突破600公斤的“科技密码”
机械化提效的同时,印江在良种良法上同步发力。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推站长秦海英透露,今年印江农业部门结合气候、土壤条件,推广“中择优8号”“泰优808”“野香优959”等6个高产抗病品种,并配套“两增一调”(水稻增密、增钾、调氮 )、钵苗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
“良种是基础,良法是关键。”秦海英举例,钵苗育秧技术让秧苗根系更发达,移栽后返青快,结合机械化插秧,每亩可增加基本苗10%。在测产现场,随机抽样的中晚稻田块平均亩产超600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十分之一。
此外,印江通过提升育秧、田间管理环节的机械化率,将中晚稻生长周期缩短7-10天,有效规避了秋季连阴雨风险。卢华洋的稻田里,无人机飞防与智能灌溉系统协同作业,每亩节本增效超100元。
政策护航:
“四良”融合激活农业新动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良机、良种、良法、良制”结合推动粮油单产提升。印江积极响应,构建“农机中心+农推站+合作社”联动机制,形成从种到收的全链条技术支撑。
在资金保障方面,县财政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资金,对购买便携式收割机的农户给予的购置补贴;在服务创新上,实现“小户借机、大户租机、合作社配机”的灵活模式。
“现在种粮有底气!”卢华洋计划明年扩大种植规模,“政策支持到位,技术跟得上,机械化让山地农业不再是‘苦差事’。”
展望:
科技赋能,端稳“中国饭碗”
印江的实践,是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通过“良机开路、良种奠基、良法提效、良制保障”,昔日“地无三里平”的劣势正转化为“小而精、特而优”的产业优势。
任斌表示,下一步印江将探索“农机+数字化”管理,利用北斗终端收集的作业数据优化农机调度,同时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实现“一地双收”。秦海英则透露,县里将进一步与省科研院所合作培育适宜高海拔地区的耐寒水稻品种,进一步挖掘单产潜力。
金秋的印江,稻浪滚滚,机声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与汗水的交融,正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篇章。(作者:特约记者 王东 通讯员 田林 邹雪庆)
编辑:李翼
二审:李小倩
三审:陈曦
总值班:郝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