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茶抢收背后的产业振兴密码——   从“一片叶”到“全链条” 小茶叶撑起乡村致富大图景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秋茶抢收背后的产业振兴密码——

从“一片叶”到“全链条” 小茶叶撑起乡村致富大图景

2025-09-14 09:39 来源:梵净云天客户端
投稿:trwz001@126.com  

金秋时节,江口县怒溪镇的1.2万亩生态茶园里,层层叠叠的茶树间满是茶农忙碌的身影。他们挎着竹篓,指尖在嫩绿芽叶间翻飞,抢收今年最后一批秋茶鲜叶。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采收,不仅关乎茶农一季的收入,更折射出怒溪镇以茶为媒,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层实践。

1

抢收:分秒必争的“秋茶经济”

“天刚亮就上山,一天能采30多斤鲜叶,挣100多元,在家门口干活还能照顾娃。”田坝溪村村民孙凤兰一边麻利地采摘芽叶,一边笑着说。在她身后,全村95亩高山茶园里,30余名茶农分散在各个地块,形成一派丰收图景。

2

田坝溪村党支部书记熊涛道出了“抢收”的紧迫性:“秋茶芽叶嫩、水分足,若采摘不及时,芽叶会快速老化,鲜叶品质下降就卖不上好价钱;而且秋天天气多变,降温、降雨不仅增加采摘难度,还容易让鲜叶受潮变质、造成浪费。”为了保障收益,村支两委提前制定采收计划,根据天气变化动态调整采摘时间,组织村民“晴天抢着采、阴天集中采”,确保95亩茶园的鲜叶“不落地、不积压”。

据熊涛介绍,此次秋茶采摘期将持续一周,预计鲜叶总产量可达6000斤,带动20户村民务工,户均增收900元。“这些钱对村民来说,可能是孩子的学费、家里的生活费,是实实在在的‘放心钱’。”

加工:从“鲜叶”到“商品”的品质把控

中午12点,田坝溪村的鲜叶收集点开始接收村民们采摘好的鲜叶,称量计数后,由专人专车将其运往怒溪镇骆象村的村集体茶叶加工厂。

3

走进加工车间,杀青机、炒制机、烘干机有序运转,高温杀青的清香与烘干后的醇厚茶香交织弥漫。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党支部书记、集体经济合作社法人阙从汗指着生产线介绍:“每天送来的鲜叶我们经过萎凋、杀青、做形、干燥后制成绿茶,从鲜叶筛选到成品包装,每一步都有标准。现在每天能加工3000多斤秋茶鲜叶,制成的干茶条索紧结、香气浓郁,主要销往浙江,订单根本不愁。”

4

加工厂的高效运转,背后是怒溪镇对茶产业加工环节的长期投入。近年来,该镇不仅升级了骆象村等核心加工厂的设备,还建成江口首家村集体抹茶衍生品加工坊,研发出抹茶面条、抹茶糕点等产品,让“一片叶”衍生出更多高附加值商品。

保障:“三项机制”筑牢丰收底盘

“全镇日均采摘鲜叶6000斤,要保障采收、加工、销售全环节顺畅,靠的是提前织好‘保障网’。”怒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杨闰说,今年秋茶采收前,该镇就建立“技术、人力、收购”三项保障机制,为产业发展兜底。一是技术保障。组建社会化服务队伍——骆象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指导茶农适时、分批、标准采摘,确保鲜叶质量。二是人力保障。提前摸排,建立了500余人的“用工信息池”,并积极对接及周边乡镇的采茶工资源,确保了采收高峰期用工充足、有序。三是收购保障。作为茶叶发展大镇,该镇拥有5家茶叶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实行“保底价+市场价”的灵活收购模式,最大限度保护茶农利益,杜绝“卖难”问题。

5

截至目前,怒溪镇秋茶采收进度已超90%,生产干茶约200吨,预计10月15日前可完成全部采收。数据显示,今年秋茶以扁形茶为主,产值约2000万元,带动7000人次务工,发放工资100万元以上,人均务工增收4000元以上。

转型:从“单一采摘”到“全链条振兴”

秋茶的丰收,只是怒溪镇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跳出“只卖鲜叶、只做初级加工”的传统模式,推动茶产业向“全链条、高品质、强品牌”转型。

6

目前,怒溪镇已建成8000亩碾茶基地,成为江口县碾茶种植核心区。“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提升抹茶品质,实现所有基地抹茶‘不脱档’,一半以上达到4级标准。”杨闰说,该镇还推动所有碾茶基地成立“联盟”,统一茶园管护标准、统一生产技术规范、统一销售渠道,解决茶企“各自为战”、茶农“管理无序”的痛点。

7

从田坝溪村的高山茶园,到骆象村的加工车间,再到延伸出的抹茶衍生品产业链,怒溪镇正通过“村采+厂加工+集体销售”模式,让茶农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让村集体积累发展资金。如今,茶产业已成为该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带动1200余户农户通过种茶、务工、入股等方式增收,真正实现“一片小茶叶,撑起致富大产业”。(记者:刘雨 谢宗沛)

 

编辑:谢芳

二审:杨映华

值班编委:肖霞

总值班:勾文明 肖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