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烟火“小集市”蕴含“大民生”
致力于打造特色消费新场景,铜仁市今年开办了一批早夜集市,以“早+晚”全天候体验模式促进城乡经济资源相互流动,让城市烟火味更浓、人气更足,群众增收势头更劲。
“逢农历四和九赶铜仁金街,逢农历五和十赶五显庙,逢农历一和六赶西南商贸城,逢农历二和七赶正光街道和名家汇,逢农历三和八赶笑哈哈商贸城。”在碧江区五显庙集市,商贩杨水长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道。
杨水长算得上是“赶集专业户”,在万山区周家安置区经营着一家牛肉馆,集市成立后,他把生意重心转向了集市,主打牛杂汤锅。杨水长还开展线上直播销售,为铜仁主城区客户配送上门。
杨水长说,“集市聚集了人气,生意比餐馆好得多,我们天天赶转转集,每天可以卖出200多斤牛杂食材,每次净收入4000多元,不仅盘活了餐馆,还带动了家人和亲戚7个人就业。”
铜仁金街集市紧靠万山区最大的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旺家社区,该集市自今年5月6日开市以来,单次人流超过3万人次,切实方便周边村民以及搬迁群众日常购物、售卖土特产、体味乡土风情,还拓宽他们就业增收渠道。
“旺家安置社区安置有来自思南、印江、石阡三个县的易地搬迁群众4029户17963人。铜仁金街集市开市后,让我们搬迁群众感受到了强烈的家乡味,我还做起蔬菜生意,跟随集市转,一次能赚200多元。”易地搬迁群众张应龙说道。
今年以来,铜仁市在碧江区、万山区以及松桃苗族自治县新成立7个早集市。每逢“赶大集”日,各类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美食小吃以及服装等商品应有皆有。四面八方的群众前来赶集,熙熙攘攘,吆喝声、问候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万山区丹都街道副主任杨先富说,“集市聚集人气、带来财气,促进城乡经济资源相互流动,铜仁金街集市的设立,顺应了周边商户和群众的意愿,给群众带去了便利,还盘活了铜仁金街77户商铺。”
集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作用。在管理上,集市属地街道、农业农村、公安交通管理、市场监管、城管等多部门与集市运营企业贵州商盟贸易有限公司分工协作,全力确保集市交易公平、公正,商品安全合格,环境卫生整洁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贵州商盟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孝才说,“目前7个集市运营情况良好,设置有固定摊位2199个,临时摊位1120个,经过持续加大招商力度,下一步将扩大集市在铜仁各地的覆盖面,持续促进群众增收”。
相比于早市,夜市经济也有着独特的魅力。今年以来,碧江区川硐街道充分挖掘气候资源,以“21C°龙塘坳·晚霞不夜城”为主题发展起避暑经济。行走在龙塘坳夜市街上,五彩斑斓的灯光与凉爽的夜风交织一起,各类美食摊、农特产品、儿童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夜市经济的兴起,不仅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消暑纳凉,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丰厚收益。
龙塘坳夏季夜间平均温度21℃,还有绝佳的晚霞观赏点,开市以来日均人流量3000人以上,周末和节假日可达5000人以上,摊位日均消费总额超过33万元,有效带动当地110人就近就业增收,带动本地土特产就地销售。
龙塘坳夜市经营时段从晚上7点持续到凌晨2点。为保障夜市运营秩序,川硐街道把党支部建在集市上,成立了龙塘坳夜经济临时党支部。环卫、城管、交警、公安、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和尖岩村形成合力,为夜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川硐街道还筹资建设完善夜市街乡村大舞台、停车场、公厕、自来水和智能扫码取电装置等配套设施。
集市经济更是民生经济。铜仁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的发展格局,以烟火“小集市”为载体,有效促进城乡经济资源相互流动,实现了“小集市”蕴含“大民生”的美好愿景,让广大群众收获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力。(记者:黄勇)
编辑:谢芳
二审:杨胜花
值班编委:蒲智
总值班:勾文明 肖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