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农商银行深耕“选育管用”全链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区域性金融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正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在省联社党委的领导下,思南农商银行通过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体系,突出实干实绩、个人能力、群众口碑“三个导向”,以人才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在人才驱动发展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书写着新时代农商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立足当下:人才根基筑牢发展基石
截至今年8月,思南农商银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人才“体检报告”:全行34个营业网点、12个部室及4个生产中心共汇聚341名在编员工,平均年龄仅39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88%。这支年轻化、高学历的队伍中,71名中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同样保持在39岁的活力区间,其中35岁以下中层达21人(含5名正职),形成老中青梯次衔接的良性结构。更值得关注的是专业资质储备——持有经济会计类初级以上职称者64人,掌握银行从业、国际注册会计师(ICPA)、金融理财师等跨领域资格认证的员工达百余人,构建起支撑业务多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矩阵。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思南农商银行党委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重要论述的深刻践行。近年来,该行紧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委核心议程,创新性提出“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三过硬”标准,构建起覆盖选育管用全周期的人才生态系统。
精准施策:“四维联动”激活人才引擎
广开贤路,构建竞争性选拔机制。面对县域金融人才竞争加剧的态势,思南农商银行打破论资排辈传统,于2023年率先制定《中层后备人才管理办法》,通过公开竞聘、业绩考评等多元维度筛选,首批入库8名中层管理人才,目前已提拔任用6人,2025年新入中层干部人才库6名。这种“赛场选马”的模式不仅拓宽了选人视野,更树立了“有为才有位”的鲜明导向。在会计队伍建设领域,该行创新推出《主办会计人才库培养管理办法》,通过动态考核选拔6名骨干入库,其中4人已走上关键岗位,带动整体核算质量提升12个百分点。
人尽其才,差异化培养激活潜能。针对不同岗位特性,该行实施精准赋能工程。一是出台营销铁军锻造计划。推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将业绩突出的客户经理薪酬系数提升至中层副职水平的1.2倍,2025年客户经理队伍贡献了全行42%的存款增量。二是出台柜面服务提质工程。出台《柜员等级管理办法》,建立从基础操作到理财顾问的五级晋升通道,促使柜员主动学习综合业务技能。三是出台专业人才孵化工程。设立内训师师资库,自主开发课程占比达65%,全年开展“周学月考”29期覆盖6452人次,员工持证上岗率同比提升18%。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跨领域人才培育举措:推荐30人次赴省联社、审计中心交流锻炼,引进公司律师2名,组织法律、税务等专题培训17场,逐步补齐专业化人才短板。
严管厚爱,制度护航健康成长。在干部监督管理方面,该行打出组合拳:修订《中层管理人员选拔任用纪实办法》,建立“凡提四必”审核机制;在执纪问责中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防止问责过泛。完成组织架构改革,将22个部门精简为12个,管理效率提升30%;创新实施“能上能下”预警系统,对连续两年考核排名后10%的中层启动诫勉谈话。这些举措使得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下降2.3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高至91%,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循环。
长远布局,战略储备未来力量。着眼于未来发展,该行建立“三位一体”人才储备体系:一是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与贵州财经大学等高校共建实习基地,连续三年招收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比超60%。二是基层历练成长计划。新员工一律先安排至乡镇网点锻炼半年,再根据表现分配岗位。三是数字化人才孵化。组建科技赋能专班,培养既懂业务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年内已有5个项目落地应用。
擘画蓝图:构建人才发展新生态
面向“十五五”新征程,思南农商银行制定“1234”人才战略:一个核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两大目标:打造“专业化+年轻化”人才梯队,实现人才贡献度与业务增长率双提升;三项机制:动态选拔机制。扩大后备人才库规模至30人,推行“揭榜挂帅”项目制用人模式;立体培养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专业+管理”三维培训体系。科学评价机制。引入平衡计分卡考核法,设置20项量化指标评估人才效能;四大工程:“农信领航”高管能力提升工程、“青苗计划”青年骨干培养工程、“工匠培育”技能大师塑造工程、“智汇农商”外部专家智库建设工程。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该行计划三年内培养100名既掌握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战略业务提供智力支撑。
思南农商银行党委书记田官鑫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南农商银行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人才变革,致力于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让优秀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托举起农商行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