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团校扎实推进“四库”建设 推动团干部政治培训提质增效
近年来,铜仁市团校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系统化推进“理论库、课程库、师资库、阵地库”四库建设,构建起科学规范的团干部政治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了培训质量和实效,为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青年政治骨干提供了坚实保障。
建强“理论库”把准政治方向。铜仁市团校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紧紧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系统构建团干部教育培训理论资源体系。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在《中国青年报》《贵州日报》《铜仁改革动态》等媒体发表多篇理论文章。积极参与中央团校青运史、省团校少运史研究,自主开展铜仁共青团团史研究,夯实理论研究基础。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与铜仁学院共建“铜仁市青少年理论研究中心”,加入贵州青年发展研究院,联合申报《青力“铜”行》系列省市级课题,其中多项课题获市社科联优秀成果奖,不断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为团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优化“课程库”提升培训质效。学校紧扣团干部成长需求和政治培训需要,精心打造以“青马工程”“红领巾先锋工程”“青春有为工程”三大品牌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选题申报-三级试讲-备课磨课-精品课评选”全流程课程研发机制,确保课程质量。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团史、国情省情市情、青年工作实务等内容,累计开发60门特色课程,其中6门被市委组织部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推广课程。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梵净研桌”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理论教育,用桌游形式讲好铜仁故事,增强课程吸引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27个现场实践教学课程和10条以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青年创业就业为主题的精品实践教学线路,构建起“课堂+实践”“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壮大“师资库”夯实人才支撑。按照“团校干部也是团校教师”的原则,推动有条件的干部向管理教学相融合的“双面”干部转变,制定实施师资队伍能力大提升方案,强化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2名专职教师被纳入铜仁市马克思主义者理论人才库。与省内外团校、市委党校、市内高校以及区县团校等单位建立师资协同合作机制,开展跨区域联合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拓宽师资来源渠道,聘请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知名专家学者和先进青年典型80余人担任团校兼职或客座教师,遴选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入“青年讲师团”,实行常态化进出机制,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团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拓展“阵地库”强化基础保障。积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构建“1+N”线下培训阵地群。依托市委党校建立1个主阵地,依托省内外团校、各级学校、各类教育实践基地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等建立N个理论和现场教学子阵地,目前已建立25个教学子阵地。加入中央团校主办的全国院校协会并成为常任理事单位,链接全国优质教学资源。与贵州省团校、铜仁学院等15家单位签订教学教研合作框架协议,首次构建起中央、省、市、县四级团校联动发展的大团校格局。完善教学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选题论证、教案审核、集体备课、课前试讲、教学督导、评价反馈等制度,严格教学全过程管理。多渠道筹措经费,年均筹措各类培训经费100余万元,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扎实推进“四库”建设,铜仁市团校年均培训团干部3000余人次,团校的政治培训功能显著增强,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为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政治骨干。(宋启江)
编辑:郭青山
二审:刘静
值班编委:陈曦
总值班:郝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