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文体旅”融合赋能发展新动能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铜仁:“文体旅”融合赋能发展新动能

2025-10-03 20:56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9月21日晚,印江自治县体育场灯火璀璨,2025-2026梵净山足球联赛(简称"梵超")在这里火爆开幕。这场以"最'氧'足球赛 问鼎梵净山"为主题的草根足球大战,正以"超凡不俗"的赛事气质,成为铜仁“文体旅”融合的新标杆。 

近年来,铜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铜仁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梵超"足球联赛到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从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到松桃"村晚"、印江"村戏",铜仁市通过“文体旅”深度融合,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让游客获得幸福感,让居民得到获得感。

"梵超"点燃文体旅融合新引擎

"梵超"创新采用"全域主场"模式,覆盖铜仁10个区县,每个区县均搭建专属赛场,配套专业裁判团队与赛事保障体系。这种模式让每个区县都能充分展示自身特色,形成了"周周有赛事,区县有主场"的良好局面。 

"梵超"的"超凡",体现在赛事组织专业化,从球员群体到球队口号,处处彰显着"梵超"魅力,一场草根赛事俨然成为了拉动经济的“催化剂”

"梵超"不仅是一场足球赛事,更是一个文体旅融合的平台。每个主场都有民族表演、非遗展示、农特产品展销,真正实现"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白天爬梵净山、逛朱砂古镇,晚上看球赛、品非遗、吃美食、买山货,让游客看得过瘾,买得尽兴。

从开赛至今,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不断增强,主办方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在赛场周边设置农特产品展销和非遗手作体验。“梵超”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更让人们看到了体育赛事对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

铜仁市近五年来,从“环梵”“梵马”到“梵超”,铜仁市通过打造一系列品牌赛事,逐步形成了“一人参赛、多人旅游,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体育旅游新模式。在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铜仁这座山水之城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山水赋能促进铜仁旅游资源转化

依托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品牌,铜仁市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打响"旅居梵净山"品牌。围绕全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聚焦世界级康养旅居目的地发展定位,全力构建以梵净山生态旅游经济圈、锦江体旅融合示范带、乌江流域生态旅游带、中南门文旅融合消费区、万山工业旅游示范区、石阡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一圈两带三区"生态旅游空间布局。

铜仁不仅有梵净山这一世界级自然遗产,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锦江、乌江等河流穿境而过,为铜仁发展水上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今年,铜仁市举办了多项水上体育赛事,如2025中国百城桨板公开赛(碧江站)、2025中国梵净山动力板公开赛、2025中国梵净山皮划艇漂流挑战赛等。这些赛事的举办,不仅丰富了铜仁的水上运动赛事类型,更是对新兴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一次积极探索。

锦江作为铜仁的母亲河,穿城而过,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铜仁市积极开发夜游锦江项目,打造"锦江夜游"品牌。据统计,因夜游锦江项目的拉动以及中秋诗会,留宿碧江的游客激增,拉动了食宿等消费经济。

此外,铜仁还拥有石阡温泉等优质温泉资源。石阡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打造"温泉+山地"旅游产业,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建设多个温泉旅游综合体,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景区配套旅游设施,以"温泉+康养"产业激活全县康养旅游融合发展。

铜仁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除了梵净山、锦江、石阡温泉外,还有亚木沟、九龙洞、朱砂古镇、苗王城等多个知名景区。

近年来,依托梵净山绿色旅游资源优势,位于江口县梵净山下的云舍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特色,做强乡村旅游产业,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万山区朱砂古镇是铜仁工业旅游的代表。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汞矿产地之一,如今已转型为工业旅游示范区。电视剧《沸腾的群山》《春风化雨》在央视等平台播出,让人们关注到了铜仁万山从资源枯竭迈向绿色崛起的故事和铜仁的美食、美景和人文。

多元文化活动激活消费新动能

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是铜仁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铜仁的"城市会客厅"。这片历史街区始建于1413年,拥有300余栋500余年的明清古建筑群,6条石板古街安卧锦江之畔。

2025年元旦铜仁中南门跨年夜主题活动,吸引了10万余人观摩民俗特色文化展示、民族时装秀、舞龙巡游、跨年音乐会等,整个古城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展现出强大的文旅聚合力。 

今年以来,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夜间消费持续升温,景区通过融合美食、演艺、非遗、文创、游船等多元业态,打造独具特色的夜间消费场景,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

如今,铜仁的夜经济已经从简单的吃喝逐步转向夜玩、夜游、夜购等多种形式,尤其是特色文创等新业态的夜间营收实现较快增长。 

不仅如此,铜仁市各区县也相继发力,精心策划各类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德江县精心策划了"音乐时光网络直播"系列活动,以"音乐时光大舞台"为媒,通过文化搭台、政府服务、群众唱戏,展示德江人文风物,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其成为真正的"百姓大舞台",让"德江之音"火爆出圈。

德江音乐时光通过"音乐+文旅+消费"模式,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活动不仅带动德江牛肉干、石阡苔茶等农特产品线上销售,还与石阡县推出"兄弟县"游客互惠政策,实现两地景区门票互通折扣,形成跨区域文旅消费闭环。 

松桃"村晚"是铜仁"村系列"文化活动的代表。今年3月启动以来,松桃"村晚"累计开展各类活动65场,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过夜游客超17.5万人次,带动茶叶、食用菌、苗绣、银饰、灰豆腐、珍珠花生等50余种土特产推向市场,线上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增加综合收入1800万元。

松桃"村晚"以"文化破壁"激活全域旅游,每周六晚不同村镇轮番PK,如寨英镇滚龙艺术数字化展演、甘龙镇千年傩戏现代演绎,形成常态化文化IP。

印江村戏通过"文化搭台、商贸唱戏",在擂台赛现场设置非遗市集,展销土家刺绣、竹编工艺品等特色商品,既让传统技艺成为"流动的文化风景",又以"非遗+消费"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据统计,印江"村戏"举办期间,周边商户营业收入增长超20万元,批发零售业增速32.8%,餐饮业增速27.1%,住宿业增速15%。 

不仅如此,铜仁市依托赛龙舟、四面鼓、石阡说春、松桃苗绣、德江傩戏、思南花灯、玉屏箫笛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一批非遗活动,让自然的、生态的、民族的特质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标配。

铜仁市还常态化开展"露天电影"、"百姓大舞台"、"侗听音乐会"、"周末非遗秀"、"村歌会"等文化活动。去年该市共举办新春灯会、中秋诗会等各类文体娱主题活动1685场次。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增强了铜仁旅游的文化内涵。

产业升级引领铜仁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铜仁市积极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体育+文化+旅游"的模式,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位于碧江区到江口县的马拉松智慧赛道,不仅是竞技场,更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打卡地"。2024年,铜仁举办自行车赛事18场,带动沿线生态农庄消费明显增长。"体育+农业"、"体育+康养"等新模式,让乡村振兴与文体旅发展同频共振,也让我们看到了"体育+"的无限可能。

随着铜仁旅游知名度的提升,如何将"流量"变为"留量",成为铜仁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铜仁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今年5月24日,铜仁市第一家五星级旅游饭店——铜仁国宾馆正式获批。这标志着铜仁市旅游接待能力的显著提升,为来打卡世界遗产地梵净山的游客提供了高端的住宿接待能力保障。

铜仁市依托本地传统菜肴、老字号和地理标志产品,挖掘推出梵净抹茶、陈薯粉等"梵净山珍"系列特色食品,打造一批美食街区。同时,依托朱砂、苗绣、蘑菇石、黔金丝猴等特色元素,创新开发铜制品、石雕、剪纸、蜡染等一批旅游文创产品。

铜仁还积极推动"15分钟健身圈"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建改造村级篮球场127个,89%的行政村拥有标准化球场。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铜仁市的文旅发展模式,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在保护梵净山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铜仁市将继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化"一圈两带三区"联动机制,推动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与乡村振兴产业带深度融合,让文体旅融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如今的铜仁,山更青、水更绿、民更富。从“环梵赛”“梵马”到“梵超”,体育赛事激活了城市活力;从梵净山到乌江两岸,生态旅游富裕了一方百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铜仁市正以旅游产业化为抓手,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展望未来,铜仁将继续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绿水青山中孕育金山银山,在旅游产业化中实现后发赶超,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以优异成绩展现新时代铜仁的新风采!

 

编      辑:徐霜

二      审:邓   兵

值班编委:谭   霜  

总 值 班:勾文明  肖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