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绘就山水园林城 铺就民生幸福路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铜仁:绘就山水园林城 铺就民生幸福路

2025-10-05 08:47 来源:微铜仁
投稿:trwz001@126.com  

乌江汤汤,流淌着岁月的记忆;梵净巍巍,见证着城市的新生。

近年来,铜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梵净山的灵秀与乌江的底蕴,以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和“三抓”头号工程为抓手,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建新城、疏老城”,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和城市生命线工程智能化建设,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园林城市。

1

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座幸福之城最好的注解。从老旧小区的“逆龄生长”到背街小巷的“颜值焕新”,从地下管网的“血脉疏通”到区域格局的“协同共振”,黔东这座城市正以匠心为笔,以民生为墨,在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山水园林城市的崭新答卷。

城镇更新破局

老城区焕发“青春活力”

老旧的墙皮被温柔刷新,杂乱的管线被整齐收纳,坑洼的路面被重新铺就……在铜仁的街头巷尾,一场以“更新”为名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让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老地方”,重新生长出适配现代生活的“新模样”。

城镇更新是铜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而文明城市创建则为这一行动注入了强劲动力。铜仁以强中心城区为重点,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四整治”“四提升”行动,通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地下管网三大领域的改造攻坚,昔日“老城区”正逐步焕发“年轻态”,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2

在碧江区环北街道北门社区人防新村老旧小区,曾经的“蜘蛛网”管线入地,坑洼路面翻新,停车位有序规划,新铺的柏油路面光整如新,墙面刷新后呈现出清爽的浅色调,与新增的绿化景观相映成趣。

“国家政策是真好!老旧小区一改造,出门买菜、去幼儿园都近得很,环境不脏乱了,停车也规矩,还不堵了,特别感谢党和政府!”人防新村居民蒋兴林开心地说道。

3

据了解,在“十四五”期间,铜仁全市计划实施改造241个102952户,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改造155个86335户,另有86个11617户正在有序推进,仅2024年就实施老旧小区改造96个2.38万户。

城镇背街小巷改造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全市原计划实施改造717条,截至2023年12月底,实际完成改造721条,超额完成4条,2024年已无相关改造任务。

4

万山区丹苑背街小巷居民刘梅说起变化满脸笑意:“以前这巷子又窄又暗,路边全是违建,下雨天踩一脚泥。现在路宽了、灯亮了,墙上还画了文明宣传画,晚上散步的人都多了,看着就敞亮!”这些改造项目将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绘”上墙,让小巷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地下管网建设改造成效尤为显著,为城市健康运行筑牢“生命线”。“十四五”期间铜仁计划实施1115公里,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完成1898.99公里,其中2024年新建、改造地下管网510.85公里。碧江区黑松塘片区居民赵先生提起内涝问题终于松了口气:“以前一到雨季,家门口积水能没过膝盖,家里下水道还倒灌,年年都要‘看海’。管网改造后,去年下了几场大雨都没积水,终于能睡个踏实觉了!”

5

如今,铜仁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4%,中心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96%,城市功能愈发完善。

政策文脉护航

新布局彰显“铜仁特色”

政策的框架撑起发展的骨架,文化的肌理丰满城市的灵魂。铜仁的城镇化进程中,既有制度保障的“硬支撑”,又有文脉传承的“软实力”,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让城市发展既有速度,更有厚度。

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为工作开展提供明确指引。省人民政府批复的《铜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赋予铜仁“贵州绿色宜居山水城市、武陵山区域中心城市”等科学定位。在此基础上,我市及时印发《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仁市城市更新行动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及责任分解,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原则确定每年改造任务,建立到2025年的城市更新行动体系。

6

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2024年11月5日,铜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铜仁市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十条措施》,聚焦一体推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明确对商品房建设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通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举措回应群众关切,同时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为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奠定基础。

围绕“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这一核心目标,铜仁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充分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全力推进“保交楼”“保交房”项目交付,切实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同时,通过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健全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机制,持续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筑牢住房保障根基。2024年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2375套,化解“办证难”等问题楼盘49个,“保交楼”“保交房”在全省率先100%交付。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铜仁始终坚守文化根脉,对114个传统村落、6个历史文化名村、4个历史文化名镇及395处历史建筑实施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我们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要求,在保留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修缮传统建筑,传承传统技艺,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延续文化根脉,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等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市住建局党组成员、住房保障局局长晏飞表示。

7

同时,铜仁还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撬动城乡融合,德江县“环球港”等项目承载起区域发展重任,让城镇品质内涵持续提升。据统计,2024年,全市城镇化率提升至45.2%,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比重达78%。

空间布局提能

区域间奏响“发展强音”

“以前找工作只能往外地跑,现在在家门口产业园区的箱包厂就能上班,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这日子比以前踏实多了!”家住玉屏自治县大龙街道鲶鱼塘村的村民张金枝,谈及如今的生活满是知足。她的经历,正是铜仁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城为魂。铜仁立足自然禀赋与发展实际,将国土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在东中西的差异化发展中找准定位,在“点轴联动”的格局中凝聚合力,让城镇化的脚步踏得更实、走得更稳。

8

按照城镇化的核心布局,我市构建“一主一副两组三支多点”城镇空间格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中心城镇为支撑,各类特色节点为补充,层级分明、协同联动。“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家乡快速发展,我在大龙经开区上班,开车全程高速,个把小时就能到家,工资比以前还高,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松桃自治县正大镇薅菜村村民龙海军的生活变迁正是格局优化的生动体现。

2024年,铜仁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一主一副两组三支多点”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逐步完善。

在此基础上,全市东中西三区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2024年,铜仁推进铜吉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总装机430.6万千瓦的新能源矩阵持续扩容,东西两条城镇和产业发展带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同时,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力,全市实施海绵城市项目6个,新增公园绿地38.4公顷、健身步道13公里,通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逐步成型。

9

城市管理水平也随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铜仁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同时推进“城市级—次区域级—县级—中心镇级—一般镇级”五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各地发展特点,城镇化要素配置向县城和中心镇聚集,做强县域经济,做大县城和中心镇,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以前孩子上幼儿园要跑三公里,看病也要去大医院排队。现在社区里幼儿园、卫生服务站都有了,买菜、健身步行十分钟就到,十几分钟生活圈真是太方便了!”万山区仁山街道贵苑社区居民李女士对此深有体会。

山水依旧,城韵愈浓。

铜仁的新型城镇化,是山水与城的相融,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更是初心与民心的相连。如今,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之美、生态灵秀之美、人文醇厚之美愈发凸显,正以更优质的城市品质、更温暖的民生温度,让“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深深扎根、灼灼开花。

在绿色现代化的奋进征程上,这片土地必将不断生长出希望与温暖,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彩。(记者:胡娅 李猛)

 

编辑:谢芳

二审:刘静

值班编委:张璇月

总 值 班:勾文明  肖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