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开发区:从偏远小镇到工业新城的蝶变
曾经,它是地处黔东的偏远小镇,道路崎岖、产业空白;如今,它是省级经济开发区,路网纵横、厂房林立,更承载着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重任。大龙开发区,用三十余年时间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完成了“蝶变”。
路网通衢,筑牢发展基础
“那时道路狭窄崎岖,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确实给往来的客商带来了诸多困扰,也让我们错失不少发展的机遇。”提及多年前的大龙,土生土长的老开发区人仍记忆犹新。彼时,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大龙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补齐这块短板,成为开发区与企业之间心照不宣的“必答题”。 “要发展、先修路!”带着这样的坚定信念,大龙开发区开启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攻坚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批批道路工程、配套项目相继落地,工业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物流仓储站点、货运停车场逐步完善,城市路网、供水排水、通信、消防等要素保障持续升级。 发达的交通 如今,行走在开发区,一幅“外通内畅”的交通图景已然成型。沪昆高铁、湘黔铁路呼啸而过,沪昆高速、铜大高速、江玉高速交织成网,320国道、201省道穿境而行,13条总长55公里的城市主次干道串联起园区每个角落。能源保障也更加坚实,3座变电站协同运行,构建起覆盖北部工业园的配电网络,为企业生产提供稳定电力。 “以前出门踩一脚泥,现在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出家门就上车门,下车门就进厂门’,太方便了!”胜利村村民李复枝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生活的真切变化。这条“蝶变之路”,不仅便捷了居民出行,更加速了企业物料流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撑起坚实骨架。
集群成势,壮大工业动能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对于大龙开发区而言,这句话的分量尤为厚重。作为铜仁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大龙开发区始终锚定“新型工业化”目标,以产业为基、项目为要,在转型中突破,在集聚中壮大。 时间回溯到2002年,红星发展大龙锰业作为首家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入驻,为大龙的产业发展种下了第一颗“种子”。此后数年,依托资源优势与政策扶持,园区集聚效应持续释放,一批批企业接踵而至,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 开发区产业集群一角 2019年9月,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到来——以大龙开发区为核心承载区的“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贵州省仅有的两个入选集群之一。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大龙产业发展的肯定,更标志着其产业布局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的新阶段。 如今的大龙开发区,产业版图已蔚为壮观,共有工业企业15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6家、超十亿元企业5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从原材料加工到下游产品制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乡村焕新,迈向和美宜居
开发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更温暖了乡村岁月。随着开发区的建设推进,村居也经历了一场“从外到内”的蜕变,实现“外在颜值”与“内在气质”的双重提升。 走进麻音塘村,休闲广场上热闹非凡,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孩子们在球类场地奔跑,村民们三五成群,或跳舞、或闲谈,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以前村里环境脏乱差,垃圾随处可见;现在每个村民组都有专人打扫卫生,路灯亮了,绿化多了,住得比城里还舒心!”村民胡光凤笑着说,环境的改善,让大家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胜利村 胜利村的变化同样令人欣喜。曾经被山坡环绕、田埂泥路遍布的小山村,如今已是“路通、灯亮、景美”。平整的道路串联起整洁的民房与特色院落,绿化树沿路边延伸,夜晚的路灯照亮村民归家的路。“现在生活富裕了,晚上能去广场跳舞纳凉,出门打工也方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李复枝的话语里,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足。 大龙开发区的每一步变迁,都镌刻着奋斗的印记。如今,这座充满活力的工业新城,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更加精彩的未来篇章。
编辑:徐霜
二审:石兰
三审:肖霞
总值班: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