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 促增收 强振兴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稳就业 促增收 强振兴

——铜仁市就业帮扶赋能乡村振兴纪实

2025-10-17 10:05 来源:微铜仁
投稿:trwz001@126.com  

自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以来,铜仁市始终把就业帮扶摆在民生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导向,聚焦脱贫人口、易地搬迁群众和农村低收入劳动力等重点群体,以“稳存量、拓增量、提质量”为主线,系统施策、精准发力。通过夯实就业帮扶阵地、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劳务协作网络,铜仁市有效破解了群众在就业中的各类难题,以高质量充分就业托举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持久而强劲的动能。

微信图片_2025-10-17_100432_107

强化就业帮扶“家门口”站点激活乡村振兴“造血”动能

在铜仁高新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墙上,一面来自脱贫户龙海亮的锦旗格外醒目——“服务专业效率高 热情真诚可信赖”。十二个金色大字,不仅是群众发自内心的谢意,更是铜仁市就业帮扶政策温度与力度的生动见证。

家住松桃自治县大兴镇岩拉村的龙海亮,曾因性格内向、缺乏技能,求职屡屡受挫,家庭生活陷入困境。2024年初,他在市就业局“直播带岗进乡村”活动中看到高新区某科技企业的招聘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了就近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迅速为他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精准对接企业,筛选适配岗位;上岗前开展职业指导,细致讲解工作内容与薪资待遇,并贴心置办床上用品;入职后持续跟踪其工作状态与心理适应。如今,龙海亮已稳定就业,月收入超4000元,上月他还推荐哥哥入职,兄弟俩共同撑起家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龙海亮的转变,是铜仁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体系发挥实效的缩影。作为就业公共服务的“神经末梢”,这些站点以登记失业人员、脱贫家庭劳动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搬迁群众为重点,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摸排建立“一人一档”需求清单,依托“线上平台+线下集市”精准推送岗位,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在碧江区,当地政府将脱贫人口就业作为民生工作的核心,打出“创业扶持+车间扩容+政策补贴”组合拳:对安置点搬迁群众实施“商铺三年免租”,切实降低创业门槛;活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就业帮扶车间改扩建、更新设备,提升就业吸纳能力。2021年以来,碧江区累计投入320万元,扶持6个车间升级改造,直接带动2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来自德江县钱家土家族乡的脱贫户冯兴红,在浙江宁波一家电子厂稳定就业后,通过社区干部协助整理材料,很快收到了500元跨省务工补贴。“太方便了!国家的政策真是暖到了心坎里。”他的感慨,道出众多务工群众的心声。铜仁市对跨省稳定就业三个月以上的脱贫人口,给予每人500元一次性交通补贴,仅今年就已发放1.03亿元,为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提供坚实支撑。

截至2025年9月,铜仁市已在各区县、乡镇(街道)及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89个,累计发布岗位6.54万个,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基地)337个,促进3.69万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家门口就业”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乡村振兴“造血”赋能的重要路径。

微信图片_2025-10-17_100436_270

提升技能帮扶   “订单式”培训点亮就业前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技能培训,是推动脱贫群众由“能就业”向“稳就业”“好就业”转变的关键支撑。

在碧江区打角冲社区,搬迁群众易培珍正手持专业蒸汽清洗机为客户进行深度保洁。“你看这窗槽,蒸汽一冲,灰尘全下来了,比以前用抹布省事多了。”她动作熟练,每一步都透出专业。如今,持证上岗的她已成为一名稳定的家政服务能手,月收入达4000元,在城市稳稳扎根。

五年前刚从印江农村搬来时,易培珍还对城市生活充满陌生与不安。如今,在社区对接的培训帮扶下,她通过系统学习、考证上岗,实现了从“新市民”到“新技工”的转变。

她的成长,是铜仁市“把课堂搬进社区、把技能送到身边”务实举措的生动体现。为切实帮助群众“学得会、用得上、能增收”,铜仁市推动就业培训与群众需求、市场导向深度融合,构建起“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技能培训体系。

通过深入企业摸排岗位需求、入户走访掌握培训意向,铜仁市以“技能照亮前程”行动为牵引,联合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主导产业组建就业培训联盟,围绕电工、焊工、电子加工、电商运营、家政服务、乡村旅游等紧缺领域,开设“订单班”“定岗班”,实现“结业即上岗”的精准对接。对有意创业的群众,则提供从课程教学到项目推荐、贷款申请的“一条龙”服务。

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5.83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8.58万人次,拨付培训资金1.98亿元。从早期的大规模普惠培训,到近年聚焦重点群体的精准赋能,铜仁市技能帮扶的“精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凭借一技之长,站稳了就业脚跟,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微信图片_2025-10-17_100439_803

深化劳务协作 “驻外劳务协作站”铺就跨省就业暖心路

“往返车费全免,月薪8000多,厂里还管吃住,干活特别有劲儿!”提起在江苏苏州的务工生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脱贫户田小芳脸上洋溢着笑容。2025年2月,她通过铜仁市组织的“点对点”返岗专列,顺利回到熟悉的电子厂复工——这已是她在此稳定务工的第三个年头。

春节后的返岗潮,是铜仁市劳务输出工作的关键节点。为保障像田小芳这样的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铜仁市持续开通“点对点”专列、专车,提供从“家门到厂门”的一站式服务。在今年的发车仪式上,每位务工人员都收到了一个暖意融融的“爱心礼包”,里面不仅有酸辣粉、面包、矿泉水和口罩,还附有就业帮扶政策手册和联系卡,确保大家出门在外求助有门。“全程有人护送,不用自己操心买票转车,特别省心。”田小芳感慨道。

为实现“出得去、稳得住、能增收”的目标,铜仁市将就业服务的“触角”从“家门口”延伸至“厂门口”。一方面,利用乡友群、村级广播、短视频直播等渠道,精准推送东部沿海城市的优质岗位信息;另一方面,与广东、浙江、江苏等用工大省深化协作,常态化开行“点对点”专列大巴,打通直输通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铜仁市还在务工群众集中的东部地区,建立了“驻外劳务协作站”,让老乡“漂”到哪里,“娘家人”就跟到哪里。目前,已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建成“1个省级总站+3个市级站+16个县级站”的驻外劳务协作站服务体系,实现跨省就业服务“零距离”。

微信图片_2025-10-17_100443_868

这些协作站不仅是对接岗位的“桥梁”,更是务工群众的“暖心港湾”。它们为择业、失业期的老乡提供免费短期住宿、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今年创新建立的“站长有约”接待日制度,将每周五定为固定接待日,由站长直面务工人员的各类诉求,涵盖进厂务工、政策咨询、劳动维权、子女入学等。同时,邀请法律顾问轮流坐班,免费提供专业法律援助。今年以来,各站点已开展接待日66次,解决问题138个。

针对家庭妇女、大龄人员等特殊群体,协作站积极协调驻地企业,创新开发“妈妈岗”居家就业模式,提供手工编织、鞋面加工等灵活岗位,并建立“企业供料+居家生产+站点回收”的全链条服务,确保质量与收入。碧江区坝黄镇的曹利群在温州照顾两个孩子,无法外出工作,通过承接“妈妈岗”鞋面缝制,每月可增收约3000元,实现了“带娃增收两不误”。目前,全市驻外站点已开发“妈妈岗”150个,帮助132名妇女稳定就业。

通过一系列扎实而富有温度的创新举措,铜仁市驻外劳务协作站牢牢稳住了农村劳动力跨省务工的基本盘。

乡村振兴,就业先行。铜仁市将促进就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精准施策,多点发力:织密“家门口”就业服务网络,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搭建“驻外劳务协作站”连心桥梁。一项项务实举措,化为群众手中沉甸甸的获得感。如今,越来越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稳定就业走上致富路,高质量就业的“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为铜仁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记者:熊丽娟)

 

编辑:谢芳

二审:邓兵

三审: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