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姚林返乡创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玉屏的田野间,玉屏侗族自治县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姚林用十年光阴,书写了一段从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精彩篇章。2019年至2022年间,姚林先后获得“优秀春晖使者”“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最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贵州省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姚林的故事记录着新农人为“三农”带来的新技术、新思维和新气象。
心系桑梓 放弃“铁饭碗”返乡养山鸡
“内心始终放不下家乡的山山水水。”谈及当初的选择,姚林目光坚定。这位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曾顺利考入凯里市三棵树镇政府,端上大多数大学生梦寐以求的“铁饭碗”。但姚林内心十分挣扎,一心想着回家乡发展,为家乡的未来尽一份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七彩山鸡养殖,漂亮的外观和好吃的肉质让他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2019年,姚林毅然返乡,在田坪镇彰寨村成立七彩山鸡养殖合作社。他靠着5万元贷款精打细算购入800羽鸡苗。但由于经验不足、鸡舍选址考虑不周、基地田地面低洼潮湿,七彩山鸡成活率严重受到影响,最后只剩下不到200羽。
姚林返乡创业养殖七彩山鸡。
“贷款快花完了,产业却不见起色。”首战因经验不足导致鸡苗存活率不足25%,这个侗家汉子没有退缩,在了解到市里对于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资金扶持项目后,便积极申报,总算解了燃眉之急。
依靠创业扶持资金贷款的8万元,姚林的七彩山鸡养殖这才走上了正轨。他把鸡舍搬上半山腰,实行分区轮养,最终将规模扩大至2000多羽,年收益突破10万元。
敢闯敢试 蹚出产业融合新路
养殖事业刚刚步入正轨,他在还清所有贷款后,毫不犹豫地将剩余资金全部投入到新养殖场建设中。“产业要发展,必须抓住每次机遇。”他这样说。
这次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村集体主动入股50万元,每年按照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户分红3.8万元。更难得的是,姚林毫无保留地将养殖技术传授给周边村寨的农户。“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4家合作社成功发展起七彩山鸡养殖。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姚林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机械化才是现代农业的出路。”
2019年,他敏锐地捕捉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联合长岭供销社及返乡青年姚勇、姚迟等人共同筹资成立农机合作社。从最初的5人团队、4台简陋的旋耕机起步,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32名专业技术人员、84台套现代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其功能覆盖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烘、储、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姚林操作农业机械设备。
党建引领 多元模式激活新动能
2021年6月,姚林在玉屏县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让党员有了自己的“家”,以党建引领农机队伍拓产业、促增收,把发展特色、精品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积极推进“党建+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农户”多元发展模式,鼓励有劳力的贫困群众就近务工赚“薪金”,从事非农产业的贫困户土地流转赚“租金”,村集体经济参股经营赚“股金”。
依托农机设备的优势在玉屏县田坪村、五里桥村、彰寨村、新华村、庆寨村以及茅坡村共计流转土地2300余亩,以“党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了麒麟西瓜、辣椒、优质水稻等特色产业,促进了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有效带动周边15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就业,实现务工人员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姚林操作农业机械设备。
2022年以来,大力实施以水稻机耕、机插、植保、机收为模式的水稻种植示范点5000亩,推动“撂荒地”变“藏粮田”,积极探索土地全程托管“保姆式”、半程托管“订单式”以及土地流转“甩手式”服务工作。
截至目前,为全县开展全程托管“保姆式”服务1300余亩,半程托管“订单式”服务1万余亩,土地流转“甩手式”服务1000余亩。
姚林满怀信心地展望:“农村是造就机遇的广阔舞台。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山区农业机械化,打造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队伍,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贡献更大力量。”从山间鸡舍到万亩良田,这位振兴路上的“新农人”正用实干描绘着新时代乡村的丰收图景。(作者:阙成岱)
编辑:谢芳
二审:邓兵
三审: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