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泉坝镇泉坡村驻村散记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沿河泉坝镇泉坡村驻村散记

2025-10-19 18:21 来源:众望新闻
投稿:trwz001@126.com  

1

沿河山峦如黛,泉坝镇便卧在这片苍翠褶皱里。镇党委政府以乡村振兴为笔,蘸着山乡的晨露与烟火,在泉坡村的土地上描画出新景:生态农业的绿浪翻涌着增收的希望,硬化路如银链串起家家户户,文化广场的笑声里,是民生温度最鲜活的注脚。

泉坡村,这个距镇政府11公里、县城53公里的村落,像一块被青山托举的碧玉——平均海拔557米的土地上,13平方公里的疆域里,1679亩田土层叠成画,69%的森林覆盖率让绿意漫过每道山梁。9个村民组、190户914人,在2017年摘掉二类贫困村帽子后,正沿着15名党员引领的方向,把振兴的脚步踩得愈发坚实。

民生为底:在烟火里织就幸福网

如今的泉坡,藏着太多“看得见的安心”。两处集中供水点的清泉,顺着管道流进灶台,也流进村民心里;国家电网改造后,灯亮得更稳,电价也和城里一个样;组组通的水泥路绕着山转,连户路的水泥面映着蓝天,像给村庄接上了通畅的血脉;5G信号穿透山林,视频里能清晰看见远方务工儿女的笑脸;100%的安全住房,把风雨挡在门外,把温暖留在屋内。

2

傍晚的农民文化广场最是热闹,45盏太阳能路灯把夜色挑亮,老人带着孩子追跑,妇女们随着音乐起舞。32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室里,有人看书有人议事;村卫生室的白大褂前,问诊的村民握着医生的手,眼里是踏实的信任。

这份踏实,藏在防返贫的每一步里。2025年以来,村支委盯着“三类人员”,把三重医疗、低保兜底、公益岗位这些政策,像撒种子一样种进需要的人家。原脱贫的64户311人日子越过越稳,11户监测对象也被细细照料——4户边缘易致贫户、7户突发严重困难户里,3户15人正朝着“消除风险”的目标往前赶。22户54人的低保名单上,2024年新添了1户2人;7条民生线索,条条都有了回音。重病的、残疾的、特困的,政策都一一送到家门口,像春风拂过田埂,软乎乎地暖。

3

泉坡人最看重“读书”二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话不是口号,是外出务工青年寄回学费时的叮嘱,是留守老人送孙儿上学时的脚步。村里常见一户出两三个大学生,那红彤彤的录取通知书,是“知识改变命运”最鲜活的证明。16名学子靠着“雨露计划”走进校园,如今有的已毕业返乡,有的还在书海里远航——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份“崇文重教”的风气护得更紧,让更多泉坡娃长成振兴的栋梁。

蜜香漫坡:百年蜂事里的“黄金希望”

泉坡是被蜜蜂偏爱的地方。潺潺溪流绕着村寨,四季花香裹着山风,每日走在村里,蜂群“嗡嗡”的振翅声,比山歌还动听——那是自然的絮语,更是村民的希望。

这里的养蜂史,能追溯到百年前。先辈们爱这山的纯净,以木为箱,让蜜蜂歇在屋顶、窗台,或是钻进深山岩崖。他们守着一个规矩:不催蜜、不挪箱,一年只采一季。蜜蜂们飞过野桂花、山茶、杜鹃、五倍子的花丛,把四季的芬芳揉进蜜里——那蜜是澄亮的金,是浓稠的膏,入口先是花香,再是山风的清冽,最后落进心里,是化不开的温润。这“无为而治”的蜜,是工业化生产出的产品比不了的珍品,每一滴都裹着泉坡的山水魂。

4

可这份“甜蜜”,如今还藏在深闺里。大多时候,村民们留着自吃,或是送给亲友,没能变成鼓起来的腰包。我们正盘算着:对接帮扶单位搭平台,带着蜂蜜去农特产品展销会“亮相”,再给村民搞电商培训——要让这罐“泉坡原蜜”,顺着网线、沿着公路,走出大山,让全国的人都尝尝,这黔东山里的“黄金滋味”。

清泉润土:水田河的生态与新生

武陵山脉深处,晨光穿过喀斯特溶洞的缝隙,落在水田河上,粼粼波光里,泉水“叮咚”作响,像大地的心跳。这条河,是泉坡的命脉——源头出自2.8亿年的二叠系石灰岩溶洞群,省地质队测过,日均涌水3200立方米,常年水温16.8℃;铜仁市的水质报告更让人心喜:总硬度仅85mg/L,硝酸盐氮0.8mg/L,28项指标全超国家Ⅱ类水标准,在全市186个监测点里排第二。

可这条好河,也曾让村民犯过难。2017年春天,大家试着在河里放稻花鱼苗,想搞“鱼稻共生”,结果白鹭天天来叼,五步蛇在田埂上游走,首批鱼苗损失了80%。老人们还记得,那阵子清晨站在田埂上,看着鹭鸟掠过水面,只余下一圈圈叹息似的涟漪。村两委连夜开大会,木屋里的油灯映着一张张焦虑的脸,却没寻着出路。

5

如今再站在溶洞出口,听着清泉奔流,我们心里有了新谱:招商引资建生态水厂,让这口好水变成高端矿泉水;再修个研学基地,让城里来的孩子看看喀斯特水源是怎么“长”出来的。这条流了千年的河,正等着和更多人相遇,一起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泉坡故事。

楠木铺路:古木与新路的交响

泉坡村叶家寨,立着数十棵金丝楠木——这“帝王木”最高的有四十多米,得三四个人合抱才能围住。据族谱说,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来的先祖为了护寨祈福,种下了这些树。金丝楠木长得慢,百年才成材,木纹里藏着金丝,在光下一闪一闪,是皇室做家具、盖宫殿的宝贝。

2021年夏天的一场暴雨,给其中一棵三百年的楠木来了场“考验”。闪电劈中主干,枯损的侧枝“咔嚓”断落,可主干依旧笔直挺立,像个受了伤却不肯弯腰的老人,风骨依旧。

面对这段从天而降的“宝贝木材”,村两委和乡贤们商量出个主意:这木是祖先护佑、自然馈赠,得用在集体的刀刃上——修路!经林业部门批准后,我们把这段雷击木小心卖掉,钱不多,却像及时雨,全投进了村路硬化工程。

6

以前的土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如今的水泥路,平平整整通到镇上去。这条路,是“帝王木”变的,藏着泉坡人“集体为先”的老理儿,也铺着走向未来的希望。古木没消失,它化作了脚下的路,继续护着这方人。

泉坝镇的变化,是山乡里的奋斗诗;泉坡村的故事,是自然与人文的和鸣曲。现在,村里还种了油茶和蜂糖李,漫山的树苗虽没结果,却已把希望种进了土里——等油茶花白、李花谢,总会有丰收的那天。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总爱在傍晚绕着村子走。看太阳能路灯亮成串,听蜂群在花丛里唱歌,闻着远处稻田的清香,心里满是热乎气。未来的泉坡,要让产业更旺、日子更甜,要让更多人知道:黔东有个泉坡村,山美水甜人热情。

若你有空,来泉坡走走吧——看楠木参天,喝水田河的清泉水,尝一口百年老法酿的蜜,再和村民们唠唠家常。我们在泉坡等你,等你和我们一起,把振兴的故事写得更长、更暖。(邓志)

 

编辑:郭青山

二审:申逸恺

值班编委:黄烨

总值班:王能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