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直播6小时,“山货”成交额超12万!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思南县

一场直播6小时,“山货”成交额超12万!

2025-10-21 19:58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微信图片_2025-10-21_195912_931

近年来,思南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一发展机遇,以数字技术为笔,以特色农产品为墨,在云端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让深藏大山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直播插上“云翅膀”,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

直播现场 :热闹非凡 山货“走俏”云端    

10月16日上午9点10分,思林乡“山货助农直播间”里早已热闹非凡。主播陈玉兰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地向网友介绍:“今天是我们思林乡第二次直播,我们这边赶大集,我们又来给大家收山货,分享我的家乡好货了。”

开播几分钟,直播间的人数就达到800余人,弹幕不断刷屏:“花生怎么卖?”“包邮吗?”“能看看有哪些产品吗?”在现场,主播团队三人分工明确,一人负责展示介绍产品,一人实时回复网友提问,还有一人专门负责记录订单。

直播间外,农家花生、苦丁茶、黄豆、大米、当归等各类农产品琳琅满目,群众也按序排队,满怀期待地等待着销售。78岁的叶朝明老人小心翼翼地解开口袋,露出里面金灿灿的干花生:“这些都是我亲手种的,往年要背到镇上卖,还不一定能卖出去,现在好了,通过直播能卖个好价钱,并且一次性可以帮我销售完200斤!”他布满皱纹的手轻轻剥着花生,向工作人员展示着成色。

破局之举 :电商赋能 山货“飞”出山门

过去,思林乡的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赶集或者周边熟人买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时间成本高,有时候还会被压价,没有产生多大的经济价值。时间久了,没有卖出去的农特产品还容易变质,造成资源浪费。

“我们村老百姓种得有土豆、花生、大豆、辣椒、芝麻等农作物,主要都是老年人在家种的,子女不在家,有些远的老人家搬出来卖又不太方便,我们就义务帮忙拉到集市直播间,他们都很支持这种方式。”思林乡杨家坳村党支部书记张玉飞一早就忙着运输,在村与村之间来回跑。

面对农产品销售难题,思林乡通过走访调研,结合当下火热的电商直播销售方式,看到了农产品走出大山、产生更多经济价值的希望。

微信图片_2025-10-21_195854_071

“为了让老百姓一年种植出来的农产品能卖出去,我们乡引进了发展成熟的运营团队,签约合作,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让山货走出山门,同时也让全国各地的网友真正品尝到正宗的农家生态绿色食品。”思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石刚说。

农特产品直播,品质是生命线。为确保农特产品品质,思林乡组建了工作专班,在开播前的两周深入农户家中宣传、筛选农产品。工作人员走遍14个行政村,走访百余户农户,从种植环境、生长周期到产品品相、储存方式,逐一严格核查,确保最终呈现给网友的农特产品品相佳、品质好。

贵州义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冉恩芳介绍:“每一场直播收的农特产品品种比较多,有二、三十种。从早上五点我们就开始做准备,对所有产品都要进行检查,一场直播要播6小时左右。群众在直播间把东西卖出去之后,我们都是用现金跟他们结算。”

为提升直播专业性,思林乡与贵州义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开设村干部主播培训班,系统教授直播话术、短视频剪辑、售后维护等技能。通过专业培训,村干部们化身“网红主播”,为思林乡的农特产品插上了“云翅膀”,飞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微信图片_2025-10-21_195835_741

思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石刚表示:“接下来,我们会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和加工方法,对产品进行包装和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制定和完善选品标准,让我们的农特产品更具竞争力。同时,我们还会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在电商品牌培育上发力,在各级支持下培育电商人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充分激发乡村活力,逐步实现强村富民目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的动力。”

直播结束后,后台数据显示,这场直播仅6小时就吸引了3万多人观看,其中1200多人成交,销售额超12万元。通过“云端”赋能,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更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

 

编辑:徐霜

二审:刘静

三审:陈曦

总值班:郝从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