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德江:“一心五城”绘就区域中心城市崛起新路径——德江“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纪实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德江:“一心五城”绘就区域中心城市崛起新路径

——德江“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5-10-26 09:09 来源:梵净云天客户端
投稿:trwz001@126.com  

武陵山区,乌江河畔,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盼了这么多年,终于不用再怕大风大雨天出不了门了!” 今年9月29日,铜仁夹石特大桥正式通车,曾推船摆渡5年的桶井乡金盆村村民何天婵难掩激动。这座横跨乌江的大桥,彻底结束了两岸15万群众靠渡船出行的历史。

从德江县城出发,一条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如织网般纵横交错。杭瑞、沿德、德务、德余四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德江南站、德江北站、德江站、煎茶、合兴、复兴、楠杆等7个高速匝道口,为56万土家儿女打开了奔向高速发展的大道。

微信图片_2025-10-26_090530_321

作为国家住建部批复的黔东北区域性专业型中心城市,这个拥有56万人口、2072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山区县,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发展答卷。

从“黔中砥柱”到“枢纽之城”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深秋时节,德江县城的建设热度不减。高空俯瞰,杭瑞、沿德等四条高速公路如巨龙般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建设中的铜仁德江机场航站楼熠熠生辉,预计于今年年底正式通航;乌江之畔,共和港口静待千吨级轮船的汽笛鸣响。

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曾长期制约着德江的发展。

“十四五”期间,德江交通建设按下“快进键”。乌江航道复苏成为德江交通突围的第一仗。共和港提级为500吨级港口,沉寂近20年的“黄金水道”重启。

2

更令人振奋的是,黔北(德江)机场已于2021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按年旅客吞吐量55万人次设计,将服务周边近500万人口。德江即将迎来“航空时代”。

“过去出门难,现在高速通到家门口,机场据说年底就能飞,听说高铁也纳入了规划,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一位在城南人民公园散步的市民感慨道。

截止2024年底,德江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855.68公里。杭瑞、德务、沿德、德余四条高速穿境而过,高速公路总里程101.2415公里;G326和G352两条国道、S203、S204、S303三条省道连通全县东南西北,形成县域交通大动脉,国省干道总里程达352.48公里;各级县道、乡道、村道和通组公路像毛细血管、星罗棋布撒满县域各个角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400余公里。

水利设施也同样如此,十四五期间,德江建成长丰水库、观音滩水库、朝溪水库、大木尧水库和县城供水二期工程以及共和水库、万坝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全面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平原镇东风村种养大户胡天云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我们这里地势高,缺水,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现在好了,水利设施完善了,我通过玉米种植与肉牛养殖的有机结合,实现全年收入预计达240万元左右,还节约饲料和肥料成本120余万元。"

通信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末,德江县移动电话用户数51.63万户,宽带用户17.11万户,增长14.76%。5G网络建设不断加快推进中,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靠山吃山”到“多元融合” 多元产业格局初显

产业发展是区域崛起的根基。德江围绕“产业之城”定位,推动农业、工业、旅游业多元融合。

交通的改善,为产业集聚打开了大门。德江经开区“一区三园”内,机声隆隆,一派繁忙。以“贵州鞋城”为目标的特色制造业和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德江牛、天麻、花椒、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也依托便捷的物流网络,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3

十四五"期间,德江县探索形成了"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格局,即以肉牛为主导产业,天麻、茶叶为辅助产业。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全县天麻种植面积达100万平米,预计产量4800吨,综合产值超3亿元;茶叶产业预计年底产值将突破15亿元;花椒种植规模达16.4万亩,列入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复兴镇敖家村养殖户敖子江的故事颇具代表性。"现在赶牛不用鞭,在交易窗口就可直接下单!"他一边开出票据,8头西门塔尔牛即刻成交。这座渝湘黔三省交界处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每逢农历"四、九"开市便车水马龙,日均500头的交易量、单日800万元的成交额,7亿元的年交易规模,见证着"牛经济"的蓬勃活力。

在龙泉乡邓家村,62岁的邓常席则展示了“靠山吃山”的新方式,依托当地森林覆盖率高的自然条件养起了蜂。“今年雨水好,每桶蜂最少能产20斤蜜,好的能到40斤,按照每斤蜂蜜150元的市价,年毛收入就超过18万元。”他养了四十多桶蜂,加上割的生漆,一年收入20万元没问题。

4

在邓家村,养蜂已成为家家户户青睐的“甜蜜事业”。全村现有蜂桶两百余个,小小的蜜蜂正酿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在工业方面,德江县在“十四五”期间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崛起过程。随着首台风电机组叶轮在沙溪乡云端之巅缓缓转动,德江县双坝风电场首台机组成功"吞风吐电"。建成投产后,与同等规模的火力发电相比,年碳排放量可减少约1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500吨。目前,双坝、葛藤湾风力发电场正加快建成并网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枫香溪风电场、泉口风电场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德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开发区已落户企业153家,涵盖鞋服、建材、健康医药等多个行业。

从“乌江秘境”到“欢乐德江” 德江旅游动能澎湃

"十四五"期间,德江旅游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德江围绕打造“渝黔乌江画廊重要旅游目的地”和“东游梵净山·西游洋山河”品牌,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县已成功打造A级以上旅游景区5个,包括4A级景区五彩洋山河和武陵陶缘,3A级景区枫香溪会议会址、中共黔北工委旧址和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拥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市级6个,以及银山家五星级农家乐、四星级旅游饭店等配套服务。

2021年11月28日,“山峡2号”从沿河县城出发,沿乌江而上,停靠在德江县桶井乡新滩梦屿。这一刻,标志着德江全域旅游迈上新台阶。

5

尽管最近天气寒冷,但在国家4A级景区五彩洋山河,仍能看到不少游客的身影。德江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功打造5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13个省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东游梵净山·西游洋山河”的旅游品牌越擦越亮。

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十四五”期间新增长点。德江成功举办环玉溪河马拉松赛、六月六水龙节等活动,五彩洋山河旅游景区、乌江秘境等景点成为旅游新热点。

今年,德江县创新融入“音乐+”理念,将赛事与节日深度联动。活动现场,音乐与非遗展演、农特产品展销深度联动,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生动格局。

6

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4.2%。德江还拥有丰富的傩戏、土家歌舞等非遗文化,特别是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系列活动,吸引了人民网、中新社、天眼新闻国际传播中心等中央省市10余家媒体关注。

除此之外,德江还精心设计了休闲康养线(游览洋山河喀斯特地貌、武陵陶缘露营基地、白果坨湿地乌江风光,品尝牛肉、熬熬茶,入住星级民宿)、红色文化线(探访黔北工委旧址、枫香溪会议会址,体验傩戏等国家级非遗)、乡村旅游线(漫步玉竹村、焕河村等田园古韵,感受乡村振兴新貌)、研学旅游线(涵盖陶艺、农耕、地质科普,从陶缘营地向洋山河研学营地延伸)四条旅游线路。

围绕“休闲康养、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主题设计的精品线路,将古寨、绿水青山、红色遗址与非遗传习所串联起来,吸引了大量游客。数据显示,当地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据了解,“十五五”期间,将深化文旅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品质,打造更多高品质民宿和旅游综合体。

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 振兴图景日新月异

"十四五"期间,德江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蜕变。德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建设“教育之城”为目标,形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近年来,德江县持续抓基础教育,不放弃任何一个学段,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促进教育整体进步,质量整体提升。全县有各类学校(园)220所,包括高校3所(乌江学院、贵州工程职业学院、贵州智能工程技师学院)、职校1所、高中8所(德江一中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初中31所、小学80所、幼儿园97所(省级示范园3所,全市之首)。

7

德江被教育部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县现有省级示范幼儿园3所(省级二类1所),居全市之首,市级示范园14所,县城有公办幼儿园17所。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7.98%,普惠率95.66%,公办园占比60.66%。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十四五”期间,德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前教育适龄幼儿入园率达97.98%,普惠率95.66%。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12.08%,随迁子女公办校就读比例100%。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72.7%,600分以上147人。

德江还深化教育改革,出台《“十四五”期间“强师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开展“观听查研”教学视导,引进“名师教学”,培育“三名工程”等重要举措,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以来,视导组推门观课1300余次,引进教育专家68人次,选任学科领头人117名。

更令人欣喜的是,德江已成为黔东北唯一拥有3所高校的县城,区域教育中心正在崛起。“十五五”期间,德江规划新建幼儿园11所、小学1所,搬迁初中2所,新建高中3所、职校1所,筹建高职院校2所,教育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同时,规划新建黔东北中小学研学基地、德江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黔东北教师发展培训中心、黔东北考试中心,力争为黔东北区域学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十四五"期间,德江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医疗卫生从"看病难"到"健康德江"。2025年1月,占地面积26.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02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200张,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规划建设的德江县人民医院新区正式投用。

8

德江县民族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德江县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级甲等妇保院复评,煎茶镇中心卫生院通过二级综合医院认定,长堡镇中心卫生院完成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目前,全县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德江县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6岁,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8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

"十四五"期间,德江坚持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就业稳岗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易地搬迁群众、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

2024年,德江县城镇新增就业5430人,增长2.32%,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96人,增长3.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1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这一数据体现了德江社会保障体系愈加完善。

同时,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德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68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37元,同比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3.11:1下降到2024年的2.8:1,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强村富民行动深入实施。推动全县22个强村富民公司、60个强村富民工坊规范化运行,建成强村富民工坊53个,发放各类社会保障兜底资金1.77亿元。通过"保底分红+二次返利",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村集体年创收80万元。

桶井乡的蝶变是德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写照。曾经的极贫乡,如今已经旧貌换新颜。

从“传统县城”到“区域性中心城市” “绿色之城”绽放魅力

德江县城区面积已达25.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25万人,城镇化率达58.51%。这一数字背后,是德江城市发展的质的飞跃。

“十四五”期间,德江创新提出“疏老城、活新城”思路,形成“一轴两屏,两带两翼,五大组团”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重点打造贯穿主城的玉溪河滨休闲景观带,同步推进北城公园、大洞沟公园和大犀山体育公园建设。

玉溪河的变迁是德江生态治理的缩影。“十四五”初期,部分河段雨污混流、气味刺鼻,市民路过都绕着走。如今,河道两侧铺设了67.02公里雨污管网,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让污水“各行其道”,曾经的“臭水沟”变成了串联人民公园、幸福公园的景观带。

9

驱车行驶在德江县城,玉溪河畔休闲景观带已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南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老城区商业中心段提级改造全面推进。

以前玉溪河臭得开窗都捂鼻,现在晨跑时能闻见柳花香。”家住德江县城南的叶权,每天沿着玉溪河慢跑,看着碧波里的游鱼,想起“十四五”前河道淤塞的模样,感慨万千。

近年来,德江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背街小巷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三改”项目齐头并进。2024年,德江完成城区污水管网改造10.9公里、雨水管网改造12.6公里,新增城区公共停车位508个,新建城市口袋公园1个。

10

商业之城更加活跃,依托机场、港口等建设,依托环球港、汽贸城、居然之家、温州商贸城、玉溪河商旅文化综合体建设等,大力发展商贸、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体育康养等产业业态融合发展,已建成商业步行街3条、专业商贸市场5个、汽贸园1个、农贸市场5个。

“一个温度的城市,离不开大街小巷的浓浓烟火味。”德江县组织150余家商户在重要节日期间举办促消费活动,仅水龙节就吸引了30余万游客现场参与,全网超300万人在线观看。城市商圈能级不断提升,高端品牌商场纷纷入驻,商业活力持续增强。

今日之德江,森林覆盖率达63.57%,城区绿地率36.28%,人均公园面积12平方米。这座“绿色之城”正以其日新月异的变化、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着四面八方的客商与游客。

未来之德江,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进一步做强枢纽功能,做优特色产业,做靓文旅品牌,做实民生保障,为将德江加快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不懈奋斗!大美德江,未来可期。(记者:张宏扬)

 

编辑:谢芳

二审:田政

三审:张璇月

总值班:郝从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