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安享“夕阳红” 万山这样织密“养老网”
应对人口老龄化关乎国家发展与百姓福祉,万山区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目标,从居家适老化改造、医养结合服务、精神文化供给等方面发力,将养老服务落到实处,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公平感与幸福感。

“现在上厕所再也不怕摔倒了!”家住丹都街道旺家社区的72岁老人何开婵,因患高血压、关节炎行动不便,社区与区民政局结合其身体状况和居家需求,为她配置了轮椅、马桶、卫生间扶手等设备,大幅改善了她的居家生活品质。
这一改变源于万山区2023年启动的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该项目重点面向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作为首批试点,旺家社区已完成400余户家庭改造,从扶手高度、报警器位置,到防滑垫材质、沐浴椅收放便利性,每个细节都彰显对老人的关怀。
“我们改造前逐户上门摸排需求,为老人家庭‘量身定制’改造方案,看着老人们用得方便、住得安心,我们觉得所有的忙碌都值了。”旺家社区党委书记何英说。
居家养老有适老化改造兜底,集中养老也同样有专业服务保障。近年来,万山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通过医疗与养老资源深度融合,为农村特困、失能及普通社会老人提供保障。

黄道乡敬老院的护理员吴秋发,每天清晨便开始忙碌。她来回穿梭在各个房间,为老人们量血压、测血糖,给失能、半失能老人喂饭、洗脸翻身,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曾参与区里统一组织的康养护理培训,熟练掌握康复护理、健康监测等技能,还会带领老人开展运动。“只要老人们觉得在这里是住得舒服、过得开心,我们累点也值得。”吴秋发说。
2024年,万山区投入325万元升级敬老院配套设施,床位增至60个,配备空调、洗手池、淋浴等设备。同时,敬老院与当地卫生院、综合医院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院住”,还为每位老人制定“医养结合健康表”,做到病情“可掌控、可追溯”。

住了10多年的老人杨序发感慨地说:“护理员们照顾得非常周到,态度也很热情,我们住得非常开心。”敬老院负责人陈智表示:“我们不但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还要让他们‘老有所医’‘老有所享’。”
目前,万山区6家运营中的养老机构均具备医疗服务能力,其中5家内设医疗服务站点,并与乡镇(街道)卫生院合作,每月两次为老人提供常见病诊疗、健康评估、慢性病管理等服务,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

此外,为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万山区建成1所区级老年大学、1所分校及11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实现老年学校100%全覆盖。学校开设时事政治、卫生保健、舞蹈、民乐演奏等十多门课程,还组建合唱、舞蹈、乐器等近10个老年社团,精准匹配不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
从居家安全保障到健康照护,再到精神文化满足,万山区以精准化、专业化、多元化服务,让养老充满温度。未来,随着养老服务不断深化完善,万山区将持续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愿景照进现实,为更多老年人托起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作者:覃娅婕 孙菁)
编辑:谢芳
二审:田政
三审:张璇月
总值班:郝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