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特别文军 扎根山乡赋能乡村振兴

根植山乡 润物细无声
——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全力赋能乡村振兴观察
今年以来,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始终锚定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严格恪守学会章程、坚守初心使命,以学术研讨为核心引擎,深耕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活化利用,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为土家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能,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焕发新气象。
坚守初心:学术立会 理论探索结出新硕果
“研究土家历史与文化,服务土家地区发展”是研究会始终坚守的宗旨。本次年会将学术研讨置于核心位置,与会代表围绕土家族历史源流、语言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关键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研讨交流,凝聚了广泛共识。

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八届三次理事会。
今年初,研究会明确2025年学术年会核心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围绕这一主题,各县(片区)学会广泛动员会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提炼实践经验、凝聚思想智慧,累计完成62篇兼具理论高度、学术深度与咨政价值的高质量论文。这些论文主题鲜明、内容翔实,规范性与专业性显著提升,研究会将对优秀论文获奖者予以表彰,并择优编辑出版。

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会长晏世忠作讲话。
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会长晏世忠表示,土家族文化研究既要“向下扎根”,扎实做好田野调查、史料挖掘等基础工作;也要“向上生长”,不断提升学术话语权与影响力。当前,土家学研究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持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才能更充分地挖掘土家族文化的时代价值,破解发展难题,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度研究会成员在各类核心期刊、学术辑刊及重要报纸理论版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篇。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突破,标志着贵州省土家学研究正向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方向稳步迈进,为构建完整的土家族知识体系筑牢了理论根基。此外,研究会成功获批贵州省民宗委资助科研项目5项,涵盖土家族文化传承创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等关键领域,目前各项目已基本完成研究任务,即将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
深植沃土:调研先行 咨政建言展现新作为
理论之树唯有植根实践沃土,方能枝繁叶茂、永葆生机。过去一年,研究会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制定详尽的学习与研究计划,通过文件下发、集中学习、专题研讨、党课宣讲等多种形式,持续强化会员的政治站位与责任担当。在此基础上,聚焦“土家文化保护”“红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等核心主题,组织开展了多轮高强度、深层次的实地调研。

花灯融入学校课间操。
9月,研究会组建由相关专家、基层学会负责人组成的18人学习考察组,赴湖南省湘西州、湖北省恩施州开展专题学习。考察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资料查阅、集中研讨等方式,系统学习两地在创建武陵山区国家级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土家族文化研究与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咨政报告、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

省土家学会考察组走进湖南省湘西州、湖北省恩施州。
与此同时,调研团队多次深入铜仁市、黔东南州等土家族聚居区,足迹遍布乡村田野、古寨老街、红色遗址。在挖掘整理土家族民歌、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原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特别关注散落在武陵山区的红色文化遗址与革命故事,致力于推动土家族传统文化基因与红色革命精神深度融合,探寻文化传承的时代路径。

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万福送万家活动走进沿河思渠。
扎实的田野调查催生一批高质量智力成果。研究会撰写的多份咨政报告、调研报告,数据详实、分析透彻、建议可行,紧扣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等现实课题,提出一系列前瞻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目前,这些成果已分送至省、市(州)相关政府部门,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与智力参考,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民族地区发展实践中”。
固本强基:多措并举 人才队伍焕发新活力
学术繁荣,人才为要。研究会深知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术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将提升会员学术能力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年内,研究会常态化举办学术培训、研究方法工作坊、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内知名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专家授课,内容涵盖田野调查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课题申报技巧、理论前沿动态等关键领域,有效提升了会员尤其是青年学者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贵州省土家学会举办会员学术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班。
3月29日至30日,“会员学术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班”在铜仁成功举办,来自铜仁市7个县的学会会员、黔东南代表处与黔南代表处负责人,以及铜仁学院、铜仁职院、铜仁市委党校等高校专家学者共计100余人参会。培训班邀请陈国安、卫松、王珏等知名教授,围绕《从论文选题到高质量写作》《学术论文规范与引文标准》《咨政报告撰写技巧》等主题开展专题授课,精准解决了部分会员在学术写作中存在的题目不精准、论述不严谨、格式不规范等问题,有效提升了整体学术研究水平。

印江自治县土家学研究会编纂作品。
在实践锻炼与“传帮带”培育中,一批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副会长崔德虎创作的歌曲《我家住在土家寨》,由土家族歌唱家金姗姗在2025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黄小西吃晚饭》《乌江,我的家乡》等原创歌曲分别在人民网、“学习强国”平台播出,广为流传;黔东南州代表处编纂《黔东南土家文化2025年卷》,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学会出版《沿河土家学(2019--2023)年度文集》,江口县学会副会长刘胜平主编的《梵星村志》《黄岩村志》《云舍村志》由国家级出版社线装书局公开出版,镇远县编写《镇远歌舞地 — 唢呐与花灯灵韵》并开展送书下乡活动……
如今,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研究梯队已然形成。众多年轻学者在前辈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快速成长,在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为土家学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确保了学术事业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化惠民:走进基层 特色活动绽放新光彩
研究会的阵地不仅在书斋讲堂,更在广阔的基层民间。过去一年,研究会持续深化 “文化走基层” 活动,让学术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惠及老百姓,一系列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土家村寨遍地开花,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今年1月,“送万福进万家” 书法下乡公益活动温暖启幕。省、市(州)、县(区)40余名书法家齐聚铜仁市德江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举办两场贺新春赠春联活动;沿河、思南、德江、印江等县学会同步组织书法家深入乡镇集市、田间地头,为群众现场书写春联上万副,以笔墨传递新春祝福,用传统文化温暖人心,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送万福进万家”走进印江。
研究会精心制作并发放主题台历1000余份,台历以土家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传统村落、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设计精美、内涵丰富,成为传播土家文化的“移动窗口”,有效提升了土家族文化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
各基层学会积极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黔东南州代表处 “秋韵书屋” 完成基础建设,储备各类藏书2000余册,为群众搭建起文化学习的重要平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学会举办“土家童韵庆六一,双减筑梦展风华”文艺汇演,以歌舞、戏剧等形式展现土家族传统文化魅力,丰富少年儿童精神文化生活;江口县学会展演《土家敬酒歌》助力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景区文旅活动;镇远县学会协助中国音乐学院专家开展土家唢呐专项调研,为非遗保护与研究提供专业支持;岑巩县学会积极参与“古韵思州、稻香岑巩”文旅品牌打造,协办“农民丰收节”10场次,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

非遗龙凤烛走进校园。
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活了乡土文化的内生动力,更让学术研究在服务社会、赋能基层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最大化,为土家族地区文化繁荣与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独特力量。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 组织建设保障新发展
坚实的组织基础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相关工作报告与决议,进一步优化了内部治理结构,强化了会员管理与服务效能。会议强调,要持续夯实组织基础,建设坚强有力的学会领导集体与工作机构,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提升运行效率;要深化与省内外学术机构、高校、文化团体及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土家学研究事业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贵州省土家学会考察组走进德江枫香溪。
今年以来,学研究会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成果丰硕: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与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贯穿全年,政治引领作用持续强化;组织专题调研4次,召开常务理事会3次、会长办公会7次,议事决策机制不断完善;撰写论文数、上报信息材料数、发放文件资料数均创历年之最,工作效能显著提升。
目前,全省360名会员信息实现精准统计,会员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学会选拔培育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力量,黔东南州土家学研究会的成立更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晏世忠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将继续高举学术旗帜,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服务。2026年,研究会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遵循,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政治引领,紧扣“十五五”文化建设规划部署,聚焦“党建引领、文化传承、组织建设、学术赋能、公益助学、队伍壮大、效能提升”七大方向,持续深化土家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探索“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行路径,为促进全省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前行的力量在此凝聚。植根于土家族深厚的文化土壤,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的未来,必将在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特约记者 何川 禹锦麟)
编辑:谢芳
二审:向丽华
三审:肖霞
总值班:勾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