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气象赋能!万山筑牢山区“米袋子”安全防线
“近期全区以阴天间多云有分散阵雨为主,部分过湿区域土壤墒情已改善,湿度过大地块需及时开沟排水,同时做好冬种作物病虫害防控……”在万山区气象局内,工作人员刘德灿正操作着“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系统”,屏幕上温度、降水等数据实时跳动,他一边监测一边介绍近期农事气象建议。指尖轻点间,全区气象动态、土壤墒情一目了然,这套集数据监测、智能研判、精准服务于一体的系统,让当地农户告别“看天吃饭”,实现“知天而作”。
万山山区耕地分散、气象灾害频发,曾是农业生产的“拦路虎”。如今,“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系统”已成为山地农业的“智慧中枢”。“通过区域自动站的监测,我们在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就能获得降雨量、温度、湿度等实时的气象数据,制作气象信息报告,为农事生产提供参考。”刘德灿介绍,该系统深度融合卫星遥感、气象观测、铁塔视频、耕地质量等多源数据,通过AI分析自动识别作物类型,预判灾害风险与作物成熟度,为每块山地建立专属“数字档案”。
为提升服务精准度,万山区构建了气象与农业农村部门的联合会商研判机制。“我们和农业农村部门建立了联合会商研判机制,双方在关键农事季节和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会商,强化关键农事季节和灾害性天气的分析研判,共同分析天气气候趋势、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可能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联合发布气象服务产品,共同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刘德灿说。
科技赋能,让农事生产有了“定盘星”。在黄道乡丹阳村,翻耕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当地村民正抢抓降雨前的农时窗口期,对羊肚菌种植基地进行翻耕作业。“以前农民种地,更多的是‘看天吃饭’,播种、浇水、施肥很多都是靠老辈传下来的经验,凭着眼看、耳听、心里琢磨,遇上极端天气就会措手不及。现在有了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温度、降水、土壤墒情这些数据实时更新、精准推送,农事生产有了科学依据,我们按数据指导种地,生产越来越高效,收成也更有保障了!”黄道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海平感慨道。
如今,智慧气象已扎根万山农业生产一线。该系统不仅助力多地顺利完成秋收,大幅减少粮食因灾霉变损失,当前还在有序跟进冬种气象服务,为播种质量与出苗率保驾护航。科技赋能下,万山山区的“米袋子”正变得愈发坚实。
编辑:杨钰苇
二审:田政
三审:肖霞
总值班:田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