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家新、业兴:大龙开发区的民生答卷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大龙经开区

路通、家新、业兴:大龙开发区的民生答卷

2025-11-12 15:44
投稿:trwz001@126.com  

从偏远小镇到工业新城,从泥屋土路到宜居家园,三十余载光阴流转,大龙开发区的变迁,藏在每一位居民的生活细节里,写满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

路通了,日子顺了

在大龙街道南宁村许玉金的记忆里,三十年前的出行是场“冒险”。“去大龙街上卖柚子,凌晨四点就得动身,窄泥巴路滑得很,摔过好几回。”那时的大龙,道路是制约生活的“肠梗阻”——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

1

高速纵横交错

如今南宁村紧靠320国道、邻铜仁南高铁站,许玉金的柚子能直接用三轮车拉到城区售卖,交通出行便利多了。

飞龙大道的银杏景观道上,晨练的居民踏着落叶散步;龙凤大道的沥青路面刚完成修补,车辆驶过平稳无声;高铁穿境而过,高速纵横交错,曾经的“偏远角落”成了黔东交通枢纽。“路通了,心也亮了,日子过得越来越顺气。”

家新了,心气足了

“以前下雨,家里要摆七八个盆接水,土墙潮得都发霉了。”说起老房子,麻音塘街道的李阿姨连连摇头。

如今李阿姨住的老旧小区刚完成改造,外墙刷了崭新的米黄色涂料,破损的管道全部更换,楼下还新建了停车场和休闲广场。“墙新了、路平了,下楼就能跳广场舞,心里敞亮极了!”

2

良好的社区环境

昔日的泥屋变成了带庭院的小楼,道路两边装上新路灯,绿植点缀其间。社区里的健身器材、智能快递柜、便民服务中心一应俱全,滨江公园、德龙公园成了居民家门口的“小确幸”,真正实现了“出门见绿,推窗见景”。

业兴了,口袋鼓了

“以前为了挣钱,在广东电子厂打工,一年才回一次家。”大龙街道鲶鱼塘村村民张金枝的话道出了许多大龙人的过往。曾经的大龙缺乏产业支撑,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谋生计。

如今的大龙,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53家工业企业在此扎根。张金枝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每月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人。

3

开发区企业

乡村特色产业也蓬勃发展,油茶、仙柚、杨梅、太子参等乡村特色产业拔节生长、形成规模,村民们守着土地就能增收。

大龙开发区的巨变,是路的延伸,是家的焕新,更是心的归依。(杨永琴)

 

编辑:郭青山

二审:田政

三审:肖霞

总值班:田丽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