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棉花山村:茶旅融合绘新卷 和美乡村绽芳华
在梵净山东麓的青山绿水间,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棉花山村如一颗镶嵌在生态画卷中的璀璨明珠,9.8平方公里的沃土滋养着1788名村民的烟火日常与幸福期盼。这里以茶为基、以旅为媒、以文为魂,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百姓富足的特色发展之路,徐徐铺展成一幅“茶绿、村美、人富、文兴”的新时代和美乡村壮丽图景。

棉花山村坐落于松桃普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园区核心区域,得天独厚的海拔、气候与土壤条件,孕育了优质的茶叶资源。走进园区,万亩茶山连绵起伏,层层茶垄如绿色丝带缠绕山间,清风拂过,茶香氤氲,沁人心脾。作为铜仁市单体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所在地,这里的茶叶产业早已声名远播——12000亩生态茶园被认定为铜仁市茶叶优质生产基地,培育出的“净山翠芽”茶叶,凭借鲜爽醇厚的口感、翠绿匀整的外形,在2008年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一举斩获金奖,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优质茶品牌。
产业兴则乡村兴,茶叶不仅是棉花山村的“绿色名片”,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叶”。目前,村内7家规模化制茶企业形成集群效应,从鲜叶收购、精深加工到成品销售构建起完整产业链,直接带动68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202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辐射效应更延伸至周边6个行政村,先后有4000余名群众通过参与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人才队伍的硬核支撑。棉花山村深耕茶叶产业多年,培育了一支技艺精湛的制茶人才队伍——现有省级茶叶制茶名师1人、市级制茶乡村工匠1人、县级制茶乡村工匠3人,他们以匠心传承技艺,以创新提升品质,让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依托万亩茶海的生态优势与毗邻梵净山的区位优势,棉花山村打破“只卖茶叶”的单一模式,探索出一条“茶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径,让茶园从“经济田”变成“观光园”。“过去我们只专注炒茶、制茶、销茶,现在茶旅融合让茶园变成了景区,游客变成了宣传员。”棉花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应章介绍道。每到茶叶采摘旺季,茶园里便热闹起来:游客们带着孩子穿梭在茶垄间,在茶农的指导下学习采茶技巧,体验指尖上的茶香乐趣;制茶厂房内,杀青、揉捻、烘干等一道道工序直观呈现,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制茶工艺的魅力;不少游客还通过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用镜头记录下茶海翻波、云雾缭绕的美景,分享采茶制茶的趣味体验,为棉花山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与口碑。

为让游客“留下来、住得好、玩得爽”,2022年,棉花山村搭上东西部协作的东风,虎门组团与松桃投入2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精心打造了10栋“茶海星空”民宿及配套设施。民宿依山而建、临水而居,与万亩茶海交相辉映,内部设施齐全、格调雅致。在这里,游客可体验“晨观茶海云雾、午享垂钓之乐、暮听虫鸣山风”的田园生活。如今,棉花山村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茶叶采销旺季日均接待游客300余人次,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凭借独特的传统文化体验与生态观光优势,更是成为周边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园区年平均接待游客量达数万人次,农、体、旅融合发展的格局已然成形。

近年来,棉花山村紧紧围绕松桃苗族自治县“四县四化四区四松桃”发展目标,以“文旅融合示范基地、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为定位,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提升餐饮、住宿、导览等服务品质,让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与竞争力。如今的棉花山村,春有茶海飘香,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硕果累累,冬有民俗欢腾,既有生态宜居的自然之美,又有产业兴旺的富足之实,更有人文浸润的精神之韵,成为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范例。2021年12月获评贵州省森林村寨,2023年,被评为“省级特色田园示范村”,2025年5月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记者:蔡佳兴)
编辑:谢芳
二审:刘静
三审:蒲智
总值班:田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