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区到新城 万山书写转型新答卷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万山区

从矿区到新城 万山书写转型新答卷

2025-11-13 12:53 来源:梵净云天客户端
投稿:trwz001@126.com  

“靠山吃山”曾是万山区的发展写照,长期矿业开采留下的空间局限、生态短板,让这座城市发展举步维艰。“十四五”期间,万山区锚定“空间拓展、人口集聚、生态修复”三位一体路径,在谢桥新城建起宜居家园,实现了从“能住下”到“住得好”的品质跨越,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交出亮眼答卷。

1

在龙生易地搬迁安置区的朱砂加工厂里,居民姚玉玲正熟练地进行打磨、钻孔作业。七年前,她从老万山搬到谢桥新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住在大山里,出行、上街、孩子上学都要走很久。现在搬到这里,孩子上学方便,出门有公交,还能在家门口就业,照顾家人,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姚玉玲感叹道。

2

龙生社区于2019年承接了来自万山区各乡镇及思南、松桃的易地搬迁群众11969人。社区不仅配套建设了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便民超市、临时市场等设施,还通过“党建+社区治理”模式,助力群众从“住进来”向“融进来”转变。“我们联合周边产业园开发了玩具厂、制衣厂、手套厂等岗位,2024年帮助300名以上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约3000元。”龙生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田景艳介绍。

3

“十四五”期间,万山区将城市异地转型与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高标准建成旺家、丹都等9个现代化安置社区,精准配套30余个学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便民商超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教育、医疗、购物、休闲等生活需求“家门口”全覆盖。这一变化让商户黄世发受益匪浅,他的粉馆2018年从老万山搬到谢桥后,客源翻了一番,“现在万山的经济真是欣欣向荣。”

城市品质的提升,背后是空间格局的系统性重构。谢桥片区的规划蓝图中,城区框架从老矿区的6平方公里拓展至22平方公里,“一核两带三片区”空间格局清晰呈现。武陵大道、梵净山大道等8条主干道及众多次干道、支路串联起产业园区与生活社区,昔日偏远的谢桥片区成为城市新核心。“以前老矿区路窄房密,连像样的商业街都没有。”万山区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彭慧娟说:“‘十四五’以来,我们以老矿区生态修复和城市更新为突破口,构建‘三横四纵’主干路网体系,新建城市道路89公里,还建成了九宜城等3个城市综合体。”

4

新城建设中,万山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理念,结合自然地理格局和资源环境禀赋,形成“一廊两带三区”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十四五”期间,建成5条生态廊道,打造18个“口袋公园”,公园绿地总面积约132.1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5.6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截至2024年达42%,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我经常带宝宝来散步,这里的空气特别好,小区绿化是大城市里少见的。”谢桥居民钟小霞笑着说。

5

如今的万山,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功能配套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产业活力不断迸发,16万余名群众在此安居乐业。彭慧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新城公共服务配套,推进老矿区生态旅游开发,让异地转型不仅带来城市空间扩张,更实现群众生活品质的跃升。(记者:蔡佳兴)

 

编辑:谢芳

二审:田政

三审:肖霞

总值班:田丽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