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嵌”共融绘就民族团结新图景
“互嵌”共融绘就民族团结新图景
——碧江区灯塔街道“互嵌式”治理模式探索多民族融合发展纪实

“清晨在民族团结广场和邻居跳支舞,白天到楼下工坊做传统刺绣,傍晚在文化长廊和邻居唠家常——这日子,比以前舒心多咯!”11月上旬,家住碧江区灯塔街道矮屯社区的居民孙女士,笑着向笔者细数搬迁后的生活变化。作为铜仁市典型的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矮屯社区安置了2562户11590名来自不同地区的群众。近年来,灯塔街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行“互嵌式”治理模式,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大维度破题,成功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聚民心、基层治理提质效”的新路径,其“四化三同步”工作机制曾在全省专题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铜仁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空间互嵌破隔阂 治理联网聚民心

“刚搬来时,总担心和其他邻居处不来。没想到社区没搞‘分区居住’,我家隔壁是一户邻居,对门是另一户邻居,日子久了,谁家做了特色菜都互相送一碗。”谈及居住环境,居民李飞打开了话匣子。矮屯社区在规划之初便摒弃“按地域划分居住区”的传统思路,通过随机分配房源实现群众“比邻而居”,2562户家庭如同石榴籽般交错分布,从物理空间上打破搬迁群众间的“隐形隔阂”。
在此基础上,社区整合组织、统战、民宗、移民等多方资源,建成党群服务中心、民族团结主题广场、乡愁记忆馆等20余个公共服务平台,打造“10分钟便民服务圈”。如今,走进矮屯社区文化长廊,传统银饰锻造技艺展柜与传统织锦挂毯相邻陈列,居民的书法作品与传统剪纸艺术相映成趣,这里不仅是文化展示窗口,更成为群众日常交流的“天然纽带”。“每天傍晚,长廊里满是下棋、聊天的居民,老人们用方言拉家常,孩子们在一起追跑打闹,隔阂早就没了。”矮屯社区驻村第一书记韩凯说道。

治理效能同步跟进。社区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将辖区划分为13个综合网格,设立8个网格党小组,配备45名专职网格员、257名联户长,构建起“社区—网格—楼栋—家庭”四级治理网络。今年4月,因居民周国培家狗每天早晚频繁乱叫,导致隔壁邻居胥朝刚正在上学的女儿因睡眠浅长期被打扰,与邻居发生争执,社区综治专干张庆华和网格员张旭容第一时间上门,不到一小时便化解矛盾。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社区矛盾纠纷办结率始终保持100%,“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成为治理常态。
文化交融润心田 心理认同筑根基
“端午包粽子咯!”今年端午节,矮屯社区“民族团结”食堂内暖意融融,群众齐聚参与包粽子,共享热气腾腾的粽子,围坐畅谈家常。食堂不仅提供营养可口、兼顾不同饮食偏好的平价餐饮,还构建“助餐+N”的综合服务模式,让群众在味蕾体验与民俗互动中增进情感联结。

青少年是民族团结的未来。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小石榴籽课堂”,采用“非遗传承+故事分享+互动体验”模式,邀请传统剪纸、刺绣传承人担任志愿老师,截至目前已开展42期课程,吸引2000余名青少年参与。“上周我跟着民间艺人学剪纸,还听老师讲了‘民族团结小故事’,现在我知道大家都是一家人!”居住在矮屯社区的三年级学生杨欣拿着自己的剪纸作品说。社区还培育了民族文艺队伍,队员们将传统鼓乐、笛子、秧歌元素融入创作,编排的《石榴花开》等节目在碧江区群众文艺汇演中斩获佳绩。

为帮群众留住“乡愁”、增进认同,该社区打造了120平方米的乡愁记忆馆,收藏印江木榨、松桃银饰、沿河竹编等展品120余件。“看到这只背篓,就想起以前在老家和邻居一起采茶的日子。”每次有访客来,大家都会主动当起“讲解员”。开馆至今,乡愁馆已接待访客1.1万余人次,结合“邻里茶话会”“趣味运动会”等80余场联谊活动,社区成功将“陌生人社区”转变为“熟人社会”,群众的归属感显著提升。
产业共生促增收 就业共富强纽带
“每月能挣4000元,步行10分钟就能到岗,还能照顾家里五个孩子,这样的工作去哪找?”清晨五点,矮屯社区好彩头公司车间内,居民王翠丽正熟练地分装货物。为破解搬迁群众“就业难、增收难”问题,社区创新推行“安置区+产业园区”“两区共建”模式,先后引进7家扶贫车间、2个强村富民工坊,打造“楼上安居、楼下就业”的便利场景,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

就业服务更显“精准温度”。社区建立“党建+就业”工作机制,针对不同居民的技能特长与就业需求,开展定制化培训,为有刺绣基础的妇女开设刺绣班、为青年群体提供电商课程、为有学习电工需求的居民开展电工培训。居民杨芬有传统缝纫手艺,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后,推荐她到传统服饰工坊上班,如今她的月收入比搬迁前种地翻了几倍:“不仅能靠手艺赚钱,还能和姐妹们一起设计新样式,日子越来越有奔头!”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众,社区还承接手工活分发到户,让大家实现“指尖增收”。

多元增收体系让群众“腰包更鼓”。社区通过“厂房租金+企业分红+劳务收入”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去年为600余个家庭带来稳定收益,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家庭一户至少一人就业”目标。“以前担心搬进城没活路,现在不仅收入稳定,还和工友成了好朋友,大家一起干活、一起进步,这就是好日子!”居民李飞的话,道出了社区群众的共同心声。
如今的矮屯社区,民族团结主题浮雕墙下笑语阵阵,扶贫车间里机器轰鸣,文化广场上歌声飞扬。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灯塔街道以“互嵌式”治理模式,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心田,让基层治理的效能体现在民生细节中,为易地搬迁社区破解融合难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也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写下了生动注脚。
编辑:徐霜
二审:田政
三审:张璇月
总值班:田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