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全省第一!铜仁家庭农场活力迸发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居全省第一!铜仁家庭农场活力迸发

2025-11-16 09:06 来源:微铜仁
投稿:trwz001@126.com  

眼下,铜仁市遍布城乡的家庭农场正以蓬勃活力改写农业“小而散”的传统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家庭农场1.9万余家,排全省第一,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新主力”。

政策筑基  构建全链条扶持体系  

“待2万元家庭农场的奖补资金到账,就能扩建鹿茸菇大棚,还能再带动几个脱贫户就业。”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沅刚家庭农场负责人姚沅刚的喜悦,源于铜仁市对家庭农场的系统性政策支持。示范性家庭农场扶持奖励补助项目作为东西部协作资金重点项目,由玉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实施、主管并联合县财政局监管,计划2025年6月至12月投入100万元,对全县符合条件的50家家庭农场各奖补2万元,精准助力农场扩规模、促增收。

1

玉屏自治县田坪镇沅刚家庭农场鹿茸菇种植基地。李娜  唐丹妮 摄

聚焦特色产业培育,玉屏自治县在奖补之外再加码。针对鹿茸菇二次出菇种植项目,今年,该县还投入财政资金33万元,从贵福菌业购置菌棒,免费发放给农户。农户可在油茶林下、设施大棚等场地进行鹿茸菇二次出菇种植,自行管理、采收与销售,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目前已惠及50余户,含3个家庭农场,带动周边3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近年来,铜仁市先后出台《关于扶持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管理办法》等文件,构建起“政策+资金+技术”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2500万元,重点扶持200家蔬菜类家庭农场、250家其他农业类家庭农场及50家家庭林场,其中覆盖脱贫户(含监测户)家庭农场不低于60家、占比达12%;为降低脱贫户创业门槛,明确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创建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达到同类标准的50%即可申报扶持,为家庭农场发展注入活水。

2

松桃自治县正大乌江种养殖场葡萄园下养鸡。

为保障政策有效落地,同步构建“分级申报+多部门联审+动态监管”机制。在申报阶段,县乡两级先行筛选经营资质、规模及与脱贫户的关联情况,市级则组建复核工作组,按照不低于60%的比例进行实地复核。监管方面,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模式,全程跟踪奖补资金的用途及经营效益,对违规者进行整改或收回资金。在技术支撑方面,全市组建了粮油、经济作物、畜牧水产3个专家团,由200余名农业专家构成的10个工作组,以及2300余名农技人员,实行“一对一”指导,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农场经营效率。同时,积极推动示范农场与小散农场、农户建立“技术共享+订单合作”机制,分享经验、对接销路,带动小散农户增收,确保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

产业集群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依托“一核四区四廊道”生态布局,铜仁已建成生态茶、生猪、蔬菜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牛羊、家禽2个百亿级集群加速成型,家庭农场始终是集群发展的核心纽带。在铜仁生态茶产业集群中,1500余个抹茶家庭农场宛如“毛细血管”,依托全市已建成的10万亩梵净抹茶核心基地,带动了7个县34个乡镇的茶农增收。2024年,铜仁抹茶产量达到1200吨,综合产值达10.02亿元,产销量稳居全国首位,出口量达180吨。抹茶产业园、抹茶小镇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增至230吨,同比增长42%,年产量超过2000吨,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世界抹茶看中国,中国抹茶看贵州”的格局愈发清晰。

3

抹茶茶园。

肉牛产业的崛起更凸显家庭农场的集群价值。德江县平原镇探索推行的“小规模、大群体、分户养、集中销”模式,发展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35家、家庭农场126户;东风村建立标准化养殖场,通过“寄养”模式帮助农户代养牛犊,2025年存栏量达500余头,肉牛产业带动户均增收1.5万余元。目前,全市存栏牛达76.8万头,肉牛饲养量稳居全省第三,思南、沿河等6个县列入全省40个肉牛产业大县,38家市级以上肉牛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得到联动发展。而在生猪产业领域,依托温氏、铁骑力士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带动524家家庭农场生猪代养,户均年增收12万元,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144家,建成家庭农场1.9万余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56个,形成“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场深度融入大产业生态。

4

生态肉牛产业。

生态价值的挖掘已成为农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乌江种植养殖场,15亩蜂蜜梨、28亩阳光玫瑰、22亩金秋梨错峰上市,40亩瓜蒌定向销售,年产值预计超过60万元。农场负责人唐科探索的“稻畜循环”模式,将800只肉兔、300羽鸡鸭鹅的粪污转化为有机肥,6亩稻田稻秆用于喂兔,既减少70%的化肥投入,又让农产品充满“生态味”。

“农忙时每天需20多名工人,一年能带动1000余人次就业。”唐科说。

5

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杨凡家庭农场120亩油茶林下种植藠头。

玉屏朱家场镇杨凡家庭农场在120亩油茶林下种植藠头的模式已形成示范,2025年产量预计达到20万斤,产值可达30万元,立体种植使土地产出率显著提升。

6

印江自治县“稻鱼共生”获丰收。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罗场乡吴安用家庭农场的“稻鱼共生”模式更具代表性,在技术指导下改造稻田“十字沟”,2025年9月稻谷亩产达1200斤,远超传统种植水平。稻花鱼最大重达1.5斤,平均体重0.4-0.6斤,按25元/斤的市场价计算,仅鱼的亩产收益就达1000元,综合收益较单一种植翻番。

7

江口县坝盘镇坝盘社区雷家坪组家庭农场工人正忙着给柑橘套袋。

江口县坝盘镇坝盘社区雷家坪组700亩家庭农场里,漫山遍野的柑橘树郁郁葱葱,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据农场负责人万锦林介绍,他于2015年返乡创业,依托当地适宜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发展水果种植,目前农场种有耙耙柑、黄金贡柚、香柚、砂糖柑等品种,采用“生物防治、有机施肥”的种植技术,使得种植出的果实品质、口感绝佳。其中,耙耙柑在今年冬季套袋后,产量较去年有一定提升,预计总产量50余万斤,产值达100万元。这些创新实践,使家庭农场既成为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又成为绿色经济的受益者。

未来可期迈向融合化规模化发展新征程

随着家庭农场在生态农业领域的创新实践不断取得显著成效,未来迈向融合化、规模化发展的新征程里充满了无限可能。一方面,各家庭农场之间有望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规模化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家庭农场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资源整合等方式,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8

松桃自治县正大乌江种养殖场负责人唐科在查看肉兔生长情况。

“政策托底,技术护航,我们农场主的底气越来越足,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站在挂满果实的果园里,唐科感慨道。

未来,铜仁将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家庭农场向融合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持续完善金融支持、技术服务等保障措施,让更多小农场释放出大能量。(记者:彭韵霖)

 

编辑:谢芳

二审:田政

值班编委:张璇月

总 值 班:田丽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