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处文物增补市保!铜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落地
近日,铜仁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8处涵盖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文物入选。此次增补以万山汞矿工业遗产为核心,集中分布于碧江区、万山区等汞矿资源富集区域,既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的重要成果转化,也进一步完善了铜仁汞矿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区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铜仁汞矿大礼堂旧址。
本次增补的18处市级文保单位亮点纷呈,三大特色彰显铜仁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
核心遗产保护级别提升,夯实申遗根基。产出世界最大天然朱砂晶体“辰砂王”的岩屋坪北二川矿洞遗址、代表现代选矿工艺的贵州汞矿300吨/日机选厂旧址,以及见证高炉炼汞技术演进的十八坑矿洞遗址等关键汞矿遗存悉数入选,通过提升保护级别,强化遗产突出价值研究,为后续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筑牢基础。

铜仁汞矿供销社旧址。
汞矿工业文化体系系统呈现,地域特色鲜明。万山朱砂古道及沿线出土的多朝代钱币,实证了万山汞矿贸易的悠久历史;马岩码头等水运设施,完整还原了古代汞矿运输体系的运作脉络;贵州汞矿“721”工人大学旧址,作为“七二一指示”背景下产业与教育融合的典型范例,记录了工矿系统自主培养人才的探索实践;而贵州汞矿青年职工宿舍旧址(鸳鸯楼),则成为承载矿工婚俗与集体记忆的鲜活载体,多维展现了汞矿工业文化的丰富内涵。
近现代汞矿社区奋斗历程清晰镌刻,时代精神传承。此次公布的文物完整记录了二十世纪中后期国营工矿社区的建设成就:铜仁汞矿矿部办公楼外墙保存完好的毛主席语录,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与生产交融的实物见证;大礼堂、供销社、幼儿园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勾勒出“企业办社会”模式下汞矿社区的全景生活图景,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产业报国”的汞矿精神。
据悉,“四普”工作启动以来,铜仁市组建专业团队,系统推进田野调查、数据审核与价值评估等工作,累计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1636处,新发现文物线索450处,普查成效位居全省前列。此次入选的18处文保单位,均从海量普查对象中经区县申报、现场核查、专家论证等严格程序遴选而出,具备较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云场坪汞矿遗址。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持续深化“四普”成果转化,推动文物“活起来”,促进文物保护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让珍贵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婕妤)
编 辑:徐 霜
二 审:宋贝琲
值班编委:张璇月
总 值 班:王能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