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让绿水青山变现 以绿色产业铺就高质量发展路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铜仁:让绿水青山变现 以绿色产业铺就高质量发展路

2025-11-21 17:24
投稿:trwz001@126.com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黔东大地上,铜仁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双路径,以“生态+”多元模式激活农业、能源、旅游等核心产业动能,实现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的同步跃升。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649.8亿元,同比增长4.9%,经济总量首次跻身全省第二方阵;2025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实现856.45亿元,同比增长5.9%,绿色发展的“含金量”持续攀升。

1

生态+农业:沃土生金 特色产业富民生

冬日的武陵山区,丰收气息弥漫山野;黔东茶园里,翠色欲滴孕育希望。近年来,铜仁市立足生态禀赋,让特色农业在生态滋养中茁壮成长,成为富民强县的坚实支撑。

在“中国天麻之乡”德江县,天麻历经50余年的产业培育,从野生驯化到家种规模化,从“论斤卖药材”到“按瓶售饮品”,实现了全链条升级。该县将天麻纳入“一主两辅”产业体系,构建“一心三园四带”(贵州德江经开区天麻深加工研发中心,煎茶镇天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高山镇仿野生种植示范园、沙溪乡掘土栽培示范园,高山-泉口-长丰产业带、沙溪-钱家-龙泉产业带、堰塘-长堡-枫香溪产业带、煎茶-合兴-复兴-平原产业带)发展格局,科技赋能让这一传统药材焕发新生。

在贵州洋山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车间里,天麻经提炼加工变身为“改善睡眠”的酸枣仁咀嚼片、“缓解体力疲劳”的人参马鹿茸酒,两款产品获国食健注号批文;2025年推出的麻小聪、天麻露、焕颜饮、天麻啤酒、天麻酥、天麻月饼等20款产品,精准对接不同消费需求,上市后深受顾客青睐,特产店内常常供不应求。

2

“以前天麻泡酒、炖鸡很麻烦,现在开瓶即饮,大家都喜欢。”市民付裕的评价道出了产品创新的市场价值。

目前,该县天麻种植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总产量7500吨,综合产值4.9亿元,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按照规划,到2030年,县内及辐射黔东北区域天麻种植面积将达300万平方米以上,系列产品突破50款,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

3

天麻产业兴旺的同时,江口县坝盘镇的“金叶子”也书写着致富故事。依托梵净山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生态优势,65%的森林覆盖率、弱酸性富矿土壤成为茶树的“天然温床”。自2007年起步以来,坝盘镇已发展为全县茶叶管护面积、散户主体数、种植面积“三个第一”的核心区,1.2万亩生态茶园沿山势铺展。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家,现在家门口采茶一天能挣300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脱贫户杨再仙的“幸福账”,是当地群众靠茶增收致富的生动缩影。2025年3月,全国首个“抹茶盒马村”在此揭牌,推动茶产业迈向“品牌化+场景化”新阶段。如今的坝盘镇打破“就茶论茶”局限,以“茶+文旅”融合模式,规划建设茶文化研学基地、帐篷露营基地和非遗展示区,让茶园既“卖茶叶”也“卖风景”“卖文化”。2024年,该镇茶产业总产值达5139万元,带动320户1205人就业,茶农年均增收超2.5万元,这片生态茶园真正成为群众的“绿色银行”。

生态+能源:低碳转型 工业强市添动力

机器轰鸣催奋进,项目建设正当时。铜仁市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引领,锚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能级历史性跨越、发展动能系统性重塑,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工业发展的硬核实力。

2025年春节后复工伊始,铜仁市便举行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184个项目总投资288.9亿元;二季度再集中开工129个项目,总投资183.66亿元,涵盖“四化”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4

立冬过后,贵州为方能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GWh钠电池电芯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施工现场依旧热火朝天,挖掘机、吊装机往来穿梭,工人们紧锣密鼓推进建设。该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在贵州凯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载满物料的运输车来回穿梭,一体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设备高速运转,900余名工人紧盯操作台,刚下线的石墨负极材料经质检合格后即刻打包;

贵茶集团的现代化车间里,全自动化的抹茶生产线正将一片片茶叶研磨成细腻的翠绿粉末,空气中弥漫着清雅的茶香;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区内,各类机械有序运转,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从原料投入、淀粉加工、粉丝条饼生产到全自动智能包装,每一步都一丝不苟……

一个个繁忙场景,勾勒出铜仁工业经济“拔节生长”的曲线。近年来,铜仁市围绕“双千双百”战略目标,实施“生态工业十大突破行动”,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完成规上产值274.3亿元、总产值351.2亿元,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首位产业产值占全省38.4%、规模稳居全省第一。

现代能源产业多点开花,统筹风电、光伏资源市场化配置,开工建设思南大坝场风电场等11个项目,建成投运万山鱼塘风电场等7个项目,新增装机容量52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430.6万千瓦,2024年实现产值102.6亿元、增长18.2%。

5

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产业亮点纷呈,铜仁抹茶纳入全省“两红三绿一抹”茶产业发展战略,产销量位居全国首位、出口规模名列世界第二;佳里佳“陈薯”销售额超7亿元、增长108.5%;农夫山泉连续两年产值突破十亿,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生态食品药品饮品完成产值68.6亿元、总产值75亿元。

为保障项目建设全速推进,铜仁市常态化开展“实地走访+解剖麻雀”专项督导调研,针对39个年度投资超亿元在建项目、13个拟引资额超5亿元招商项目重点攻坚,分类施策破解土地审批、跨部门协调等11项复杂难题。

如今,玉天高速取得阶段性突破、白果坨大桥有望春节前通车、铜仁德江机场顺利校飞,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见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生态+旅游:颜值变现 文旅融合促升级

冬日的梵净山,云缠雾绕,群峰如绘,即便寒意渐浓,游客依旧络绎不绝。“第一次见到这么有灵气的山,风里都飘着草木香。”来自上海的李女士举起相机,定格下云海中的“蘑菇石”。作为贵州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梵净山以强大IP引领,让铜仁“生态+旅游”模式焕发蓬勃生机,绿水青山正持续转化为“颜值经济”。

铜仁始终坚守“生态承载力优先”原则,将梵净山日接待量严格控制在9000人以内,推行“预约、限流、错峰”机制;观光线路设计“绕着生态走”,巧妙避开核心保护区和物种敏感区域,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活动对珍稀动植物的干扰。在守护生态本底的同时,游客得以沉浸式体验每立方厘米10多万个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在“天空之城”获得心灵洗礼。2024年,梵净山景区接待游客19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7亿元;2025年1—9月接待游客155.6万人次,文旅热度持续攀升。

6

全国首条封闭式智慧赛道——梵净山马拉松赛道的建成,让“生态旅游”与“全民健身”擦出别样火花。赛道沿梵净山周边生态廊道修建,溪流潺潺、森林葱郁、村寨古朴的风光一路相伴,自启用以来已举办多场体育赛事,直接带动周边1.6万余人就业。江口县太平镇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农家乐,月均收入超5000元,闲置农房变身特色民宿,滞销山货成为畅销伴手礼,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以“梵净山+”为核心战略,铜仁不断深化文旅、体旅、农旅融合,丰富多元业态:融合生态康养,打造“旅居梵净山”品牌,发展森林康养、温泉疗愈等项目;融合生态赛事,举办梵净山登山大赛、环梵自行车赛、“梵超”足球联赛等品牌活动;融合传统文化,推出“松桃村晚”“印江村戏”等特色文旅产品;融合产业跨界,推进“文旅+茶旅”“文旅+酒旅”深度融合,梵净抹茶精酿啤酒成为跨界典范。202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4.5%、15.7%,增速均居全省第一;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480万人次,同比增长14.85%,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长156%,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从万亩茶园的翠色流韵到风电阵列的迎风矗立,从梵净云海的空灵澄澈到乡村新业态的蓬勃兴起,铜仁正以“生态+”为笔墨,在黔东大地上持续书写“颜值”与“价值”并美的发展篇章。这条以绿色为底、产业为骨、人民为本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让黔东大地焕发新生,更为生态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熊丽娟)

 

编    辑:郭青山

二    审:向丽华

三    审:胡丽平

总值班:王能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