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12345”举措打造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2021年以来,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乡村振兴各项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探索形成“12345”举措,高标准打造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建强“一个组织”,夯实基层战斗堡垒。一是强化双向培养。村党支部严把党员、村干部入口关,凡入党和参加村干部竞选,必须掌握养牛技术、能带领群众发展肉牛产业,着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村干部,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发展能手,做到党员、村干部人人掌握养牛技术,人人参与产业发展,至少领办创办1个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联系带动1户以上农户增收致富,倾情打造“牛党员”“牛干部”。如今,坳田村党员人均养殖肉牛10头以上,村干部人均养殖肉牛30头以上。二是强化交叉任职。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交叉任职,整合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支书个人筹资8万元,村“两委”干部和致富能手筹资104万元,组建坳田村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村支书彭洪刚兼任合作社法人,党员、村干部同时担任合作社管理人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帮助协调解决资金、技术等问题,实现了合作社和村党支部交叉任职,两套班子、一套人马既抓基层组织建设,又抓产业发展。三是强化党小组服务。党支部围绕养牛产业链条设立五个党小组,分别是监督服务组、养殖服务组、种草服务组、市场服务组、政策服务组,这五个党小组紧紧围绕养牛环节抓产业,如何养牛、如何养好牛、如何种草、如何进行防病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职责作用,帮助群众解决肉牛购买技巧不成熟、饲养技术不精准等问题,把成本和风险降到最低,成为养殖户很好的桥梁纽带,推进了养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立足“两大规划”,绘就乡村发展蓝图。一是村庄规划。以肉牛养殖为主导,以饲草种植为基础,以养殖培训、牛餐饮为抓手,充分利用坳田村肉牛养殖历史、产业培训优势,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生态修复、组织振兴等18个项目,其中2021年6个、2022年7个、2023年5个,总投资2700余万元,已到位资金1700余万元。2021年已实施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养殖废弃物种养循环、粪污收集处理站、肉牛养殖基础设施改造、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等6个项目,极大改善了坳田村发展环境。2022年坳田村第一批投入宜居农房建设项目(一期)和产业发展配套工程项目,共计投入资金808万元,宜居农房拟建设房屋152栋,目前宜居农房项目已完成房屋改造39栋,正在实施74栋,产业发展配套工程项目已基本完成。二是产业规划。以肉牛养殖为主,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推广“小规模、大群体、分户养、集中销”和种养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养殖小区、种植小区和家庭农场,结合“牛家乐”农旅体验基地,挖掘“牛文化”,打造“坳田牛”品牌和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集成示范试点,反哺油茶产业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预计到2023年,实现年存栏牛1400头,人工牧草500亩,年产有机肥1500吨,总产值达3000万元。同时辐射带动全镇13个村(社区)发展肉牛养殖10000头、油茶种植8000亩及油茶籽油加工。
搭建“三个平台”,促进乡村融合发展。一是搭建发展平台,壮大经营主体。坚持园区带动,制定出台《关于激励镇干部创办、领办合作社实施意见》《关于肉牛产业发展补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充分整合集体经济资金、社员入股资金、肉牛产业基金“三金”资源,镇干部创办、领办合作社3个,建成能繁母牛养殖示范园区1个、占地300亩,修建规模100头的圈舍2栋、规模50头的圈舍9栋、青储室13间、综合库房1间,肉牛养殖实用技术实训楼1个,经营主体持续壮大。二是搭建技术平台,推广先进经验。坚持“线上+线下”构建技术服务,线上建立网络工作群,线下通过园区邀请、电话咨询等方式扩大技术覆盖面。利用微信、QQ等工具,把养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连接起来,将技术培训站点建在移动端,开展线上培训400余次。建立技术服务团队,同步建立“土专家”联系养殖户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沙龙、实地讲解和经验推广,解决问题80余个,技术服务100余次,带动养殖户30余户。三是搭建市场平台,保障群众利益。在坳田肉牛养殖园区建立培训中心、实训基地,依托平原、复兴肉牛交易市场,村内聘请“牛经纪人”2名,建立经纪人管理制度,负责对园区实行统一登记、管理、培训、培养,对买卖肉牛进行询价,传递交易信息,促进定点销售、定时销售、预订销售,为养殖户做好供销一体化服务,稳定肉牛价格,推动产销对接,拓宽市场渠道。
创新“四种模式”,增强农民内生动力。一是小规模,确保风险可控。村民结合自身劳动力、资金实际确定养殖规模,不盲目扩张,不大拆大建,每户养牛1至10头不等,年出栏3至30头,年收入处于2.4万至24万元不等,既解决了肉牛养殖投入成本高、资金量大、融资难问题,又解决了病虫害防治、环境卫生、生产成本等实际问题,达到了“小而精”的养殖效果。二是大群体,确保群众受益。把肉牛养殖作为主导产业,通过“1+5+10”模式带动养殖,明确1名干部带动5名党员,1名党员带动10户农户,带动全村80%以上群众养殖肉牛。农户利用自家劳动力喂养,既节省了喂养成本,又实现了自负盈亏、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群众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三是分户养,确保资源充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园区+散户养殖”的模式,家庭农场居家而建,农户依托自身劳动力、资金规模和能力水平,稳步扩大养殖规模,确保生态承载力,保障资源充足、供需平衡,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四是集中销,确保公共富裕。养殖户将架子牛育肥后统一由合作社拉运到周边市场,或由经销商定期上门集中批量购买,有效解决部分群众对市场不熟悉、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等困难。目前,该村养牛户102户,存栏量达1240头,有1个650头规模的养殖园区,30头以上规模的家庭农场15户,散养户87户。
聚焦“五大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抓好产业振兴,通过宣传典型、政策引导,鼓励动员群众积极发展肉牛产业,全村肉牛存栏1240头(其中能繁母牛650头),出栏2000头,新建园区二期工程6个圈舍,存栏规模300头,目前已存栏50头;建成养殖小区1个、家庭牧场21家、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家,发展生态白茶400亩、油茶1050亩,年收益约15万元以上。二是抓好人才振兴。积极发挥坳田村养牛实训基地的作用,利用自身技术、引进外面技术,实现对内对外培训相结合,探索形成学校+基地联动教学模式。积极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建立合作关系,贵州大学在坳田肉牛养殖园区设立博士种草示范点、科技养牛试验田,省农科院给予肉牛养殖防疫技术支持,大力培育“牛专家”“牛经纪”“牛经理”等合作社专业人才60名,组织开展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培训500余人次,组织创新开展农村适用人才评先活动。三是抓好生态振兴。围绕生态宜居,坚持把特色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试点项目与乡村休闲旅游、生态示范村寨等结合起来,补齐生态短板,完善养殖废弃物种养循环系统,完成连片饲草地高标准建设,利用有机肥加工厂实现牛粪及其它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家庭养殖户生态化圈舍种养循环设施,通过“污染资源化—资源循环化—循环生态化—生态景观化”建设,实现园区“牛在园中养、人在园中看”的田园风光意境。四是抓好组织振兴。不断巩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扎实开展“三会一课”,深入推进“村社合一”,用好用活“六共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明确支部书记抓党建,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五是抓好文化振兴。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家书屋、我为群众办实事、院坝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惠民政策,通过在村干部讲政策、本村老党员讲传统、产业大户讲经验,从思想上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意识,倡导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坳田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