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平原镇“六单”机制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德江县平原镇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为目标,按照中央“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六个能力”总要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以镇村两级为单元,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建设“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体系为契机,推行群众“点单”、村(社区)“供单”、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党委“审单”的“六单”机制,着力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网格指挥部”,打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群众“点单”,收集群众需求。通过整合全镇1个实践所、15个实践站、N个实践点和1个综治中心、15个网格点、N个十联户阵地资源,构筑起双重“1+15+N”新时代文明实践网格阵地,形成点多面广、相互贯通的“平原半小时文明实践便民服务网”。一是线上点单。群众可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向网格员、联户长、驻村干部、村干部反映需求,确保群众最新需求第一时间传输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中。二是入户点单。各村(社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志愿者等组成群众意愿收集服务队走村入户,开展“面对面访民情、点对点话民忧”活动,零距离倾听群众心声。三是现场点单。制作群众需求征集表,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现场发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固定点摆放,实现老人、小孩等特殊群体文明实践便民服务全覆盖。目前,全镇每月约收集各种需求和意见建议300余条,群众反映述求渠道更加畅通。
村(社区)“供单”,分类意见建议。各村(社区)收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后,对群众“点单”内容进行简单梳理研判,按照政策理论、基层治理、就业就学、健康医疗、就业创业、民生救助等分类整理汇总,结合各村支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以及在所在村(社区)注册志愿者的特长优势、服务意向和服务时间分类整理编制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需求清单,及时反馈报送给实践所(站)。目前,各村(社区)每月按类别编制报送给实践所(站)群众需求清单120余份。
所(站)“派单”,整合服务资源。建立需求集中处置机制,实践所(站)对群众来单进行细致统计、编号、登记、归类、汇总、分析,对能够提供志愿服务的群众来单,涉及到相关部门业务的,及时联系部门负责人协调解决,需要具体服务的,根据服务需求项目,明确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时间、地点,及时通知“10+N”志愿服务队伍,派发“志愿服务任务清单”,并及时公布相关志愿服务信息,安排专人实时跟踪问效。对不能及时提供服务的群众个性化需求的来单,梳理、归档后,由各村(社区)或者所(站)工作人员做好群众回复解释工作,建立一事一档,及时跟进后续工作情况。目前,全镇每月约派发志愿服务清单200余条。
志愿者“接单”,提供精准服务。建立1支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由镇党委书记任支队长、党委副书记任副支队长,15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党支部书记任分队长、驻村工作队长和驻村第一书记任副队长,支队和各分队下设若干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实践所(站)派单后,各志愿队伍即根据自身优势、专业特点“接单”,严格按照“志愿服务需求清单”要求,及时到群众家中开展“一对一”服务。目前,实践所(站)派发的“志愿服务清单”承接率100%,志愿者每月开展走访80余次,开展各种宣传、活动12场,服务群众1102人次。
群众“评单”,抓好实践考核。坚持群众“评单”机制,对群众服务需求实行跟踪评价,群众可随时反馈志愿服务意见及建议,实践所(站)针对群众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梳理整改,不断更新优化服务菜单和志愿服务流程,形成“六单机制”工作闭环。定期开展实践所(站)服务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通过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在志愿服务站前台放置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具体服务事项进行打分,了解群众评价,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精细化程度、专业化水平,把群众的“需求清单”变成党员的“履职清单”。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纳入对各村(社区)发展目标责任制和意识形态绩效考核,镇纪委及时对各村(社区)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情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和相关政策机制保障情况进行督查检查,未完成任务的,采取通报、约谈、组织处理等方式追责问责。目前,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满意度达99.5%,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营造了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和谐乡村的浓厚氛围。
党委“审单”,提炼经验总结。每个月镇党委会专题研究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工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建议归类后进行研讨,对志愿服务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提炼总结,对存在的不足加以反思改进,不断健全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长效体制机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农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机制融合发展,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治理体系。目前,已收集各类有益可行建议60余条,有力推动了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冯川)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