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打好生态牌 走出产业多元化“林下生金”路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区县动态 德江县

德江打好生态牌 走出产业多元化“林下生金”路

2022-08-20 16:51 来源:铜仁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何佳有 王显 周春芳 周婷婷) 松树林间,微风徐徐,欢声片片,在德江县沙溪乡万坝社区的中药材茯苓种植基地里,村民们翻土、放菌棒、栽植……忙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工夫,旁边的几大袋菌种就见底了。

“目前我们正在松林下种植茯苓,用工量最多的一天有20多人,每天务工费每人100元,最近这两天才开始进行种植,预计明年8月能够采收。”德江县林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昌虹介绍道,这里的海拔、气候、土壤等方面都符合茯苓的生长要求,发展茯苓产业,经济效益相对其他农作物来说相当不错。

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一直在外从事服装生意的吕昌虹了解到中药材茯苓,使他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随着更深入的了解,其稳定的市场前景让他下定了弃商返乡种茯苓的决心。

2020年,吕昌虹夫妇回到了沙溪乡,建立起德江县林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去年,该合作社在林下种植1000亩茯苓,产量达6万多公斤,收入在50万元左右。

今年,尝到了甜头的吕昌虹更是在沙溪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将基地扩建到了2000余亩,并且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方式。种植技术提升了,对于明年茯苓的增产吕昌虹可是信心十足。

“当地政府支持我们,老百姓也对我们信任,我觉得在外面发展还不如在家发展,既能把产业发展起来,又能带着村民们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何乐而不为呢?”吕昌虹笑着说,保底估计亩产量能达1500公斤,亩产值1.35万元。

据介绍,茯苓在种植、管护、采收阶段都需要大量的工人,特别是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因此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增添了村民不少幸福感。

今年66岁的万坝社区居民李金秀趁着农闲时间在此务工,每天有100元务工费,对于目前的收入她十分满意。

“家里的农活做完了,还能在这里赚一点钱,我很满意。”李金秀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在吕昌虹的耐心指导下,按照种植技术标准,轻轻划开菌棒,将茯苓种子小心翼翼地放下,依次盖上薄膜和土壤。

茯苓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当地群众日子“红红火火”,也更加丰富了德江县的林下产业布局。

近年来,德江县以用好生态资源、拓宽转化通道为主要抓手,盘活闲置低效林,发展起天麻、茯苓、铁皮石斛、食用菌等多种林下产业,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林下生金”绿色产业发展新路,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

在煎茶镇的国有林场,毛田坝、高竹、松溪3村集体合作联社的200余亩红托竹荪基地,同样是充分发挥国储林资源优势,在林下撑起了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小伞”。

“不到4个月的时间,这个菌菇就能采收了。”自4月初种植红托竹荪以来,67岁的当地群众张维黎一直在此务工,对于眼下的收入她十分满意。

红托竹荪被誉为“菌中皇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加工后的竹荪一公斤能够卖到600多元。

66岁的当地村民文明贵不仅是该国储林的护林员,更是3村集体合作联社特邀的技术人员。

每天早上工人们采收完红托竹荪后,他便和工人围坐在一起,及时将红托竹荪清洗、晾晒,脸上洋溢出丰收的喜悦。

“基地有烘干机的,但是经过太阳晾晒的干菌菇,口感更好。”文明贵说,这几天红托竹荪初步开始生长,所以量比较小,每天工人有10多名,每个工人能采4公斤左右。

随着红托竹荪的采收,也有不少市民通过电话按100元每公斤的鲜菇价格进行订购。据介绍,每棒菌棒可采收鲜红托竹荪0.5公斤,即160万棒产量可达80万公斤。

据悉,眼前这片国储林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0.43%,该食用菌示范基地项目以助力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瞄准市场,深入推行“党建+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

“前期,我们与贵州丰源销售有限公司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为我们提供优质菌棒和技术指导。同时,我们村集体合作社联社这边,还邀请了两名有种植经验的技术人员,解决红托竹荪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煎茶镇经济办公室主任张伟说道。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