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爱心妈妈”用爱编织幸福“摇篮”
在德江县高山镇有这样一群人,她们用点点微光守护着留守、困境儿童,用巾帼力量传递着爱和温暖,用真情真意陪伴孩子们成长!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爱心妈妈”。
不负所托,给孩子“妈妈式”的关爱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看见,被认可,尤其是留守、困境儿童,更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关心和爱护,作为一名社区党支部书记更是肩负着责任和使命。”高山镇方家社区党支部书记、妇联主席唐华说。
多年来,唐华走遍了方家社区的每一个地方,在走村串户中,她对每家每户的真实情况熟记于心,特别是在了解到社区儿童的真实家庭状况后,她时常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她的“母爱”贴心守护着孩子们的未来。
彭某辰是安居组的留守未成年人,其父母外出务工,家里就只有一个70多岁的奶奶照顾他,因奶奶年事已高,其父母不放心祖孙两人在家里生活,外出时就将老人和孩子“托付”给唐华,让她平时偶尔帮忙照顾一下家里,对这个孩子,唐华并没有“偶尔一下”,而是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到家中嘘寒问暖,除了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她还在精神上鼓励孩子,让其安心学习。有一次彭某辰半夜发高烧,唐华立即到其家中,利用自己多年村医工作经验,为孩子进行了及时救治,更是寸步不离的照顾孩子到脱离危险为止。
除此之外,唐华还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将村里面的留守未成年人召集在一起,利用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阵地开展好书阅读、趣味游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同时也收获着满满的关爱。唐华时常说:“我也是个妈妈,也希望成为更多人的爱心妈妈”。
亦师亦母,给学生“被需要”的幸福
无独有偶,同样有着一颗“妈妈式”爱心的还有高山镇堰塘村的一名乡村教师,她扎根乡村教育3年,用爱与坚守温暖着留守儿童的心灵。她不仅传授知识,更将大爱融入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给予孩子们家的温暖。她,就是用爱心教育学生的王永霞老师。
堰塘幼儿园开办于2020年,最初的时候,村里面大多数孩子都在这里就读,但渐渐地学生越来越少,如今留在幼儿园的只有9个学生,基本都是留守未成年人了,这些孩子父母亲常年在外务工,导致父爱母爱的缺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让他们在懵懵懂懂中又变得小心翼翼。面对这群特别的孩子,作为老师,王永霞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从生活到学习,都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
王永霞时常把孩子们放在心上,悉心照顾孩子们穿衣、吃饭、梳头等等......也时常抱着孩子们讲故事入睡,在她的心里,这些孩子不仅是她的学生,更像是照顾她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常,王永霞还利用放学或周末时间入户家访,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让他们和在外的爸爸妈妈视频聊天。久而久之,孩子们都喜欢喊王永霞为“王妈妈”。
当王永霞说起到堰塘村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生活三年的场景时,她说:“孩子们就像小花朵一样,虽然父母远在外地,但是我要让他们在幼儿园里也能感觉到家的温暖,更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被‘需要的’”。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理念,更用真情温暖着她的“孩子们”。
爱心走访,给儿童“阳光般”的温暖
高山镇干部张广丽,因为自己小时候有过留守的经历,她更加重视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心。在德江县妇联发出“爱心妈妈”招募倡议后,她积极响应,加入到德江县“爱心妈妈”队伍当中,并积极开展关爱陪伴、家教指导、困难帮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她常常到辖区留守未成年人家中,详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实际困难和需求,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努力学习、快乐成长。
在一次走访中,她发现留守未成年人田某雨不爱讲话,总是闷闷不乐的坐在角落里,张广丽知道后,静静地坐在田某雨旁边与她聊天,倾听她的想法,经过多次交流熟络后,田某雨也开始言语多了起来,身边也多了很多小伙伴,脸上渐渐多了许多笑容!
为了更好的关爱留守未成年人,张广丽在繁杂的工作之余还积极学习掌握关于如何与困境儿童沟通和心理疏导的方法及技巧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关爱服务专业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高山镇,还有无数一群像她们一样的“爱心妈妈”,她们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留守、困境儿童的天空,让他们的成长之路充满爱。
编辑:谢芳
二审:向丽华
值班编委:蒲智
总值班:郝从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