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村事 | 思南县城头盖村:孤峰悬日月 静看古今春
即便是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思南县杨家坳乡城头盖村的地理位置也称得上特殊,虽然四周群山环绕,却在中间留有宽阔地带,孤峰耸立,仅在北面有小径可以攀登,山顶上2平方公里范围内,溪流密布,稻田肥沃,是一眼便知的“战略要地”。
俯瞰城头盖村。
“清朝咸丰年间,本土的灯花教首领刘仪顺与鹦鹉溪致和团首何冠益组织白号军起义,看中这里‘易守难攻、粮草自足’,才在此建宫殿、立政权,虽然他们的起义最终失败,但给这片土地留下深刻的痕迹。”站在曾经的“点将台”前,城头盖村党支部书记熊宗政的言语中难掩唏嘘,如今,石磨、石缸、古城墙的遗迹仍散落在田间地头,村民耕地时偶尔挖出的“文物”,成了最鲜活的“历史注脚”。
昔日点将台,今已入草没。
农民起义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在祖祖辈辈的努力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城头盖村这块“战略要地”已经是“中国传统村落”里的“幸福家园”。
村头不远,74岁的村民熊绍祥正在老伴的帮衬下整理瓦片。
熊绍祥在整理自家屋檐上的瓦片。
“现在政府的政策好啊,给我们的房子刷漆,帮我们修花坛,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谈起如今的生活,熊绍祥一脸满足。
城头盖村焕新颜。
自从2013年,城头盖村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2018年改为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第二批名录以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众多资金流向城头盖村,玉壶岩(白虎嘴)的层岩形似行军水壶、80余栋土家族“吊脚楼”木构民居、300年树龄的古枫树、光绪年间的熊氏墓碑,这些曾被岁月尘封的遗迹,从“战争废墟”变成了“活的文化字典”。
村民养殖的肉牛。
曾经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大路,来来往往的车辆取代了爬坡的人群,地里的庄稼作物变成了致富产业,熊绍祥跟老伴在家里颐养天年,闲时也弄点庄稼,山上的日子过得平静而舒适。
城头盖村辣椒产业基地及其旁的古树、古石凳。
“城头盖村共有6个村民组241户1049人,近几年主要谋划发展了辣椒、‘双高’红薯等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2024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2万余元,通过流转土地、发放劳务工资等带动群众增收十余万元,发展渐入正轨,创业兴业返乡发展的人也越来越多。”熊宗政告诉记者。
熊宗义种植的蓝莓已结满累累硕果。
今年42岁的熊宗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自2006年退伍回家,便一直致力于创业发展,先后搞过养殖、种植等产业,如今发展的樱桃、杨梅、蓝莓等经果林已初见成效。
挂满硕果的李子树。
“前些年赚了点,近几年又都亏出去了,今年蓝莓、杨梅、李子都结得好,有望实现盈利。”熊宗义坦诚地说,卖完这批果子,他还要出去务工,争取能多一点收益。
熊宗义在采摘杨梅。
发展唯有实干,进取唯有笃行。“虽然现在规模都不算大,但大家劲头足。”熊宗政表示,搞养殖、搞种植,大家各行其道、各展其能,还有的搞电商卖土货、有的办民宿接游客,山坳里的日子,正像枝头的果子——慢慢甜起来了。
城头盖村辣椒产业基地。
暮色中的城头盖,山风掠过千年古树,吹得文化墙上的“传统村落”标识微微晃动。石凳上,老人们聊着白号军的往事;辣椒产业基地旁,熊宗政翘首以盼,希冀着又一年丰收。
挂在枝头的杨梅。
这座曾因“战略要地”被历史铭记的山村,在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下,正以最朴实的模样,守着岁月的故事,过着踏实的日子——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可日子,正像熊宗义种下的杨梅,红得透亮,甜得实在。( 作者:杨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