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合朋:“红缨子”串起好日子
盛夏,绿意盎然。在德江县合兴镇合朋坝区,一场大雨过后,潮湿的风里带着甜丝丝的香气。站在合朋驿站的观景台上,数千亩红缨子高粱拔节生长,风一吹,绿浪翻滚,从东头涌到西头,叶杆互相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无数细碎的金铃在摇。凑近了看,绿色的叶子上沾着露珠,带着晨曦抚摸的温热,晶莹剔透。这片被红缨子高粱铺满的土地,正用浓绿的色彩,宣告着又一个丰收年。
乡村田园起绿波
“王哥,你们公司这片高粱比去年茁壮多了!”清晨的露水还没干,合朋社区党支部书记袁小江踩着泥鞋走进高粱地,裤脚很快沾上了红棕色的土。公司联系合朋坝区负责人王孟正在指挥村民们除草,他转过身,笑呵呵地说,“是啊,今年的苗壮,每棵穗子能沉下半斤呢!”他用手摇了摇一棵翠绿的穗杆,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十年前,这片坝区还是零散的庄稼地,种过白茶,种过烤烟,也种过稻谷,都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不到位导致产量不高,收入欠佳。
“那时各家种各家的,地块小得像补丁,收割机都开不进来。”袁小江蹲在田埂上,指着远处的机耕道,“你看现在,2000亩地连成片,机耕道修到了地中间,中间一条排洪渠,不怕着水淹,干旱时还可以蓄水。”
改变始于2018年那个春天。镇里引进贵州腾格志佳有限公司时,村民们都在田埂上打转转。“种高粱能比稻谷强?”“万一卖不出去咋办?”村干部挨家挨户磨嘴皮,把技术员请到村里开培训会,“专家拿着测土仪说,咱这黑油沙土含钾高,种红缨子高粱再合适不过。”更让人心动的是保底收购协议,“当时在村委会成立贵州致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签合同流转土地,笔墨都用了好多枝。”
如今走在坝区,机耕道两旁的高粱比人还高。“到高粱成熟季节,红缨子垂下来能扫到肩膀,”袁小江越说越来劲,“你看这行距株距,都是尺子量着定的,30公分一棵,不密不疏。”王孟拨开穗子往前走,“种高粱很讲究,苗稠了争养分,稀了浪费地。我们严格按标准来,一亩能多收200斤。”他裤袋里揣着个小本子,记着哪天施了肥、哪天除了草,“这可是技术员教的‘种地经’。”
科技范儿话振兴
正午的太阳晒得高粱叶发蔫,无人机却在天上忙得欢。“嗡嗡”的轰鸣声里,白色的机身掠过红缨子,机翼下的喷头均匀地洒着叶面肥。“以前背着喷雾器走一天,顶多打10亩地,现在无人机一小时就能喷50亩,还匀实。”操控无人机的年轻人小党盯着屏幕,高粱地的长势在画面里清清楚楚,“哪块地缺肥了,哪块有虫了,屏幕上看得明明白白。”
田埂边的太阳能杀虫灯正闪着紫光,灯底下的接虫盒里,蛾子、金龟子堆了小半盒。“这玩意儿一晚上能逮两斤虫,比农药管用还没污染。”王孟蹲下身,拨开一株高粱的叶片,“你看这叶背,干干净净的,要是以前,早被虫啃出窟窿了。”他随身带着个土黄色的本子,翻开全是密密麻麻的记录:"6月26日,大雨,排水沟清理;6月28日,喷施生物农药……”
“红缨子金贵,从下种到收割,每个环节都得较真。”王孟捏起一株高粱穗,对着太阳照了照,“你看这叶杆,肥实茁壮,到时候穗子肯定饱满,淀粉含量足够高。”为了这达到穗子饱满,定分含量高,坝区搞起了“测土配方”,土壤样本送到总公司化验后,专家会开出“施肥方子,缺啥补啥,不瞎使劲。”
红缨子成熟以后,烘干厂里更是热火朝天。刚收割的高粱带着水汽,通过传送带送进烘干塔,出来时就变得干爽松脆。“以前,遇到收割时候下雨,没烘干的高粱堆在屋里,三天就长霉了。"合作社管理人王孟抹了把脸上的汗,说,“现在好了,我们社区新建了现代化的烘房,湿粮进来,干粮出去,一点也不担心。”
“你来早了,到秋收时节你来采访,那场景还真是喜人,到处都是合兴人民忙碌的身影,到处堆着打包好的麻袋,一车车运往茅台酒厂,这是地地道道的合朋红缨子,这才是咱自己的牌子。”
红缨串起好日子
傍晚的坝区最热闹。夕阳西下,凉风吹来,在緑浪翻滚间的机耕道上,社区“妈妈队”土家摆手舞在婉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施肥或洒农药的无人机“呼呼”地贴着坝区高粱圃飞行,这是一道乡村振兴的喜人画面。到了收获季节,红缨子被卷进机器,脱粒后的高粱粒顺着管道流进拖车,车斗里很快堆起一座小山。村民们的笑声混着机器声,在红浪翻滚的田野上荡开,那又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社区居民田洪算着今年的收入,眼睛笑成了月牙:“土地流转费一年500元一亩,10.2亩就是5000多元,在地里干活一天120,加起来能有一万五!”他去年用这笔钱贴补了家用,生活越来越好,“没想到不光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曾经撂荒的土地还能‘起死回生’。”全社区1900亩土地能为社区居民净增收入近100万元。
袁小江说,红缨子带来的好处不止这些。秸秆以前烧了污染空气,现在有企业来收,粉碎后能做饲料、压成工艺品,“一亩地的秸秆还能再挣50块。”
这段时间,人们更是把坝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县城赶来的游客们钻进高粱地拍照,孩子们追着红缨子跑,合朋驿站农家乐里,高粱饭、高粱粑冒着热气,“人多的时候光农家乐每天就能赚到一万多。”合朋驿站农家乐负责人马文才说起这事就乐,“有个城里来的姑娘说,咱这红缨子比花海还好看。”
夕阳把红缨子染成了金红色,袁小江站在高处望着,远处的新房亮起点点灯火,“明年打算再扩500亩,搞个研学基地,让城里孩子来体验种高粱、割高粱。”风又吹过坝区,红缨子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这个新新的想法。
这片被红缨子染红的土地,早已不只是种庄稼的地方。它是王孟手里的工资单,是年轻人操控无人机的屏幕,是农家乐飘出的饭菜香,是合朋坝区人用汗水和智慧,种出来的好日子。红缨子还在摇,丰收的故事,还在继续。(作者:杨旭)
编辑:李翼
二审:田政
三审:陈曦
总值班:郝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