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天涯”出口创汇 德江茶叶香飘海外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德江县

“勇闯天涯”出口创汇 德江茶叶香飘海外

2025-07-01 13:01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2025年初夏,时光流转的指针再次见证德江茶叶迎来发展机遇和佳期:6月8日,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首批25吨中低端大宗茶发车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标志着该公司在海外市场又扩大了一步,不仅为当地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德江县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

1

德江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生产有机茶叶和出口茶叶产品的最佳选择地之一

“12天左右就能到达目的地。”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何仁敏激动地说,这批货首先直接运往新疆的喀什,再从喀什清关之后,经过“一带一路”沿线到达吉尔吉斯斯坦。

据悉,在茶叶加工制作过程中,该公司始终精心挑选、严格按照行业和国际标准,严格把控质量,从茶叶采摘到加工包装,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确保茶叶品质上乘、口感醇厚。2024年,该公司先后向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售出300多吨夏秋季大宗茶。

该公司董事长洪建伟介绍,今年首发25吨出口中亚地区。接下来,公司在2025年内预计还将出口190吨左右,除了中亚地区新市场外,还将出口到俄罗斯、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

“德江山清水秀,生态良好,自古以来就有种茶的悠久历史,过去境内多处盛产贡茶,茶叶品质素来被各界茶饮人士十分看重和青睐。”中国茶叶协会和贵州省茶叶协会多位知名茶叶专家表示,这里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是四海茶道源头之一。

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加之优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德江茶的优秀品质,更成为企业扩圈出海的底气。基于此,德江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实施茶叶产业“首链”工程,着力构建茶叶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茶叶产业已经成为全县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目前,全县已建起18万亩生态茶园。

2

6月8日,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首批25吨中低端大宗茶发车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标志着该公司在海外市场又扩大了一步

近年来,德江生态茶出口一直喜报频传。位于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交界地带的德江,为何能在众多茶产地中脱颖而出?又怎样翻山越岭、跨越山海销往世界各地?该县作出的回答是:紧抓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境内德江县宏壶春茶业、贵州壹茗茶业等多家企业中低端大宗茶出口中南亚、非洲、中亚等海外市场。

山海远隔,德江茶何以天下知

德江的茶叶生产历史可追溯至古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便有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在古代,费州涵盖现今的德江和思南地区。唐代文献记载,德江不仅产茶,更以茶质上乘、口感极佳而著称。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之南鄙……惟出茶”,以及“周武王伐纣……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目前,德江县境内尚存有五棵千年古茶树,同时,原生态古茶树的数量也达到五千余丛。

德江山美水好,茶的品质天生。“客来德江无须问,茶香便是引路人。”

德江地处北纬28度这一世界茶树生长的黄金产茶地理坐标带上,是“万里茶道”茶园源地,茶区代表性土壤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70%的森林覆盖率,加上特有的云雾缭绕景观加持,茶叶的芳香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较高。“好山好水产好茶,云雾山中出好茶”,道出了德江茶高品质的奥秘。

3

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位于枫香溪镇庄严村的生态茶园基地

适宜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气候温度、空气湿度在这里汇聚,优质自然环境孕育出德江茶独特的品质,兼具健康与风味双重优势。德江茶生态、优质、健康的特质是它走出大山、走向海外最大的底气。 “我们的茶,呼吸的是云雾,喝的是山泉。”德江县农业农村局一位茶叶专家笑着告诉记者,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让德江茶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其富含的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如同自然馈赠的生命密码,在茶汤中化作沁人心脾的鲜爽。

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是德江茶香的源头。终年缭绕的云雾为茶树披上天然纱帐,昼夜温差让茶叶积累了丰沛的养分。穿过云雾缭绕的传统茶园,一片整齐如几何画卷的抹茶基地跃入眼帘。1.2万亩高标准抹茶园采用遮阴栽培技术,茶叶在85%遮光率下缓慢生长,叶色愈发翠绿,滋味愈加鲜醇。18条碾茶生产线昼夜轰鸣,鲜叶经过蒸汽杀青、烘焙等工序制作成碾茶,再通过精制、研磨制化作细腻如尘的抹茶粉,就这样带着森林般的青翠气息飘向全球。

“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的路子,我们的茶叶市场越来越广;坚持种有机茶、施有机肥,我们生产的茶叶越来越香。”德江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

如果说绝佳的资源禀赋可遇而不可求,那么德江人“开放包容、勤劳朴实、执着追求、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则成为了德江茶之所以名扬海外的决胜之钥。

18年前,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建伟在枫香溪镇庄严村900多米的宏鼎山上整整驻足大半天,最后定下决心在此种茶,那时他才32岁。18年来,他带领家人、周边各族乡亲开荒、修路、建园,历经18年将曾经的“不毛之地”打造为3800多亩的有机茶叶基地。如今,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已成为茶叶出口创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4

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3800亩生态茶园基地一角

“科技赋能让传统产业焕新颜。”泉鸿茶叶基地负责人安德洪指着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介绍。从枝头嫩芽到抹茶,德江茶跨越了时空界限:碾茶车间里,工人们将茶叶铺入流水线上;包装线上,一袋一袋的碾茶分装完毕,再送至贵茶集团研磨成抹茶粉,一抹东方绿意就此叩开世界味蕾。

德江人对茶叶品质的自信,源于高山云雾的滋养,更源于科学数据的佐证。每年春茶季,德江县农业农村局将茶样送往权威机构检测,报告显示:游离氨基酸含量9.6%,茶氨酸占比4.138%,16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衡。

这里既有机械化生产的精密高效,也延续着世代茶人对火候与手感的执着,在枫香溪镇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现场,操作员紧盯屏幕数据,手指轻调参数:“机器虽快,但温度差一度、时间差一秒,茶味就失了魂,我们的茶因此远销东南亚、中亚等国家”。

这里的一叶一芽,是北纬28度的天地灵气,是科技与传承的合鸣。当茶香漫过青瓦白墙的村寨,德江正以一片绿叶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乡村振兴的茶业新篇。

出口创汇,德江茶迈上广阔道

分级、整形、精制……初夏,记者一行走进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精制茶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茶香四溢,工人们正加紧赶制出口塔吉克斯坦的25吨中低端大宗茶。望着条形紧缩、香高久远的缕缕新茶,公司董事长洪建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他说,德江县种茶历史悠久,产品以汤色翠绿、高香持久而闻名。以前,仅仅制作一季春茶,而大量的夏茶和秋茶都被白白浪费掉了。

洪建伟从事茶叶生产有20多个年头了,主要在国内销售。为了打破以单一春茶销售为主的模式,把夏茶和秋茶作为新的增长点,2022年,洪建伟在商务部门支持下,公司取得出口资质,建成茶叶精制加工车间,生产出口茶,主要销往、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多个国家。

5

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首批25吨中低端大宗茶发车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图为公司工人在装运货物

“我们从源头抓起,采摘鲜叶、加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质量标准把关。”洪建伟介绍,2023年,公司出口绿茶创汇270多万美元,2024年出口绿茶创汇370多万美元。

2009年,作为遵义市湄潭人的洪建伟通过反复考察,决定在枫香溪镇庄严村种植绿茶。很快,在当地党委政府以及村两委的帮助下,成功从庄严村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成立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正式开始绿茶的种植之路,并逐步将种植规模扩大到3800亩。

起初,洪建伟走的是清明前后茶叶的采摘、加工与销售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为老茶农的洪建伟敏锐地意识到国内茶叶市场趋近饱和,不足以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另辟新路径迫在眉睫,而拓展国外市场成为了首选。然而,洪建伟对茶叶出口海外的相关要求知之甚少,遇到了不少揪心的事。

“当时企业还达不到出口的标准,为此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他告诉记者,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生产线得以完善,基地备案和海关的相关审批也一一得到解决。

2023年7月,宏壶春茶企迎来了马来西亚的第一个订单。“我记得很清楚,第一个订单销售28吨大宗茶,创汇57万美元。”洪建伟说。

有了第一单,相继有了第二单、第三单。企业的第二单就是销往越南,去年共出口120吨大宗茶,创汇200万美元。

6

工人在装运货物

茶叶出海越做越好,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好消息更是接踵而至。2024年9月,在贵州省商务厅的组织下,宏壶春茶企作为德江唯一一家企业代表,奔赴俄罗斯参加展览,让洪建伟在展览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少的海外茶商,扩大了企业朋友圈,销售路径进一步扩宽,出口到俄罗斯、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现如今,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在当地政府的助力下,宏壶春茶叶公司成功争取到45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再加上自身投入的200万元,新建占地2000平方米加工厂,已投用。届时,新的碾茶生产线和大宗茶生产线投用后,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生产能力,年产大宗茶超过300吨。

记者一行打开一袋包装好的即将销往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茶叶,咖啡色的浓稠液体缓缓倒入量杯,空气中瞬间弥漫茶香。

据了解,为支持茶产品出口,德江县积极扶持已具备产业基础和出口渠道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提升加工能力,稳定国际市场,推动保康茶叶走出国门,香飘海外。

位于德江县青龙街道的贵州壹茗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炒茶机轰隆隆地满负荷运转,制茶师傅将采割来的嫩茶进行初步筛选后,一铲一铲地送入加工设备,再经过萎凋、杀青、烘干、提香等工序,一杯醇香可口的出口大宗茶就制作完成。“一人顶十人,而且制出的茶比传统工艺更好。”贵州壹茗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厂长樊兴强介绍,这条生产线2024年4月份正式投。生产的干茶市场主要是以海外为主,主要销往非洲。2024年,销往非洲1000多吨大宗茶。今年,已接下新订单。

德江茶叶出口的蓬勃活力,源自多家龙头企业各展所长、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以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和技术创新,精准对接全球消费需求。

7

6月8日,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首批25吨中低端大宗茶发车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

从武陵深山到撒哈拉沙漠,一杯德江茶要走多远?中国政府搭建的“全球贸易网络”给出答案:企业只需专注种好茶,参展、建仓、物流这些“出海难题”,早已被写进政策的解决方案。

在德江县政务大厅里,茶叶出口企业可实现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银行账户、税务登记等事项“一窗通办”,同时为企业提供商标注册、惠企政策咨询等多样的增值化服务。

德江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建设海外仓。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大宗茶出海,从资金奖补到产业项目均给出了明确且有力的支持,鼓励企业自营出口、支持出口茶企业技术改造与产能扩张、解决出口茶供应链流动资金难题、鼓励企业在海外合资建厂等。

如今,德江茶正不断受到国际市场认可,出海之路也越走越宽。这份勇闯海外的信心,来自于当地的政策护航。近年来,德江县注重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建设德江茶产业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原料集采、交易撮合、运力匹配、供应链金融等生产性服务。

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励茶企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努力带动更多茶农增收致富,全力推动德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回应茶企诉求,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组织交流学习,动员全县茶企大力开拓大宗茶出口市场,把德江打造成出口茶基地。

道远知骥,德江茶正迎来佳期

清晨,薄雾缭绕,站在海拔1100多米的荆角乡杉树村十二盆1200亩生态茶基地山头顶峰眺望,青翠的茶垄随山势起伏,宛若一条条绿绸带缠绕在坡岭之间。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我们坚持大力发展茶叶加工生产,加大‘云雾茶’品牌创建,力争打造成为茶叶生产的一处重要基地。”荆角乡党委书记文杰说。

2007年,德江县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39个重点茶产业发展县之一,这为当地的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迎势而上,该县迅速行动,相继出台了《生态茶产业发展意见》和《优惠政策》,以促进茶产业的蓬勃发展。

8

德江县宏壶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建伟展示首批出口到俄罗斯的茶叶产品

该县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德江县累计新建高达18.02万亩的无性系生态茶园。这些茶园全部遵循绿色有机标准进行管理,确保了茶叶的无公害,其中90%以上的茶叶都获得了认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已有6家企业成功认证为有机茶。

2024年,德江县的无性系生态茶园迎来丰收,投产茶园面积达到16.59万亩,总产量高达1.51万吨,实现产值16.62亿元。这一喜人的成绩,不仅彰显“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强大生命力,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带动了2.64万户涉茶农户,涉及农民近10万人,同时辐射带动了0.75万户贫困户,共计2.52万人。在德江县,茶叶已成为振兴乡村、让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通过种茶过上好日子的家庭,正越来越多。

数据背后,是德江把大宗茶出口作为主攻方向,写好茶叶出口这篇大文章。

6月18日,记者走进德江县贵州壹茗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清香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走进加工生产车间,只见炒茶机轰隆隆地满负荷运转,制茶师傅将采割来的嫩茶初步筛选后,一铲一铲地送入加工设备,再经过萎凋、杀青、揉捻、回潮、烘干、提香等工序,醇香可口、用于出口的大宗茶便制作完成。

“非洲的订单,给我们包干了。”贵州壹茗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顺强指着轰隆隆转动的机子说,这么大的订单,全“仰仗”这条大宗茶自动化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标准化,除了前端需要一两个人投料外,后面所有烘炒环节可实现无人操作,只需几名工人偶尔查看设备。这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茶叶的加工效率,也保障了干茶的品质。

然而,前几年该公司仅有小规模的加工设备,除了能加工明前一芽一芯的茶青外,大宗型茶叶无法加工、生产,导致公司1500多亩的茶园茶叶下树率低、效益低、资源浪费。为改变这一窘境,公司把明后大宗茶青运送到周边加工市场销售,却因诸多因素,大宗茶青销售常被压价,甚至惨遭亏本。

机遇与挑战并存。2023年,该公司顶着压力,投资200多万元引进大宗茶数字化自动控制生产设备,建成全自动茶叶加工生产线,提升茶叶加工效率。

好山出好茶。由于德江生态环境好,孕育出的茶叶品质上乘,富含各类微量元素。公司还在调试阶段,便有客户抛来橄榄枝。“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呀。”张顺强乐呵呵地调侃道,“我们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还可借助客户的平台,通过海上‘一带一路’把德江茶叶远销非洲。”

“1000多吨的订单,按照目前的生产能力,需3年分期交付。”张顺强说,目前,大宗茶生产线日加工茶青3万斤左右,生产干茶6000斤到7000斤,每年能加工生产300多吨大宗干茶。

随着非洲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该公司还推出了香茶、烘青、炒青等一系列产品,而公司1500多亩的茶园正好能够满足这条生产线的生产需求。

想要在海外保有市场占有率,品质仍然是王道。德江县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突出“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四大特色,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出口茶基地。

历经十余年,如今德江县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达18万亩。德江县在做好品质的同时,还聚焦延链补链、集群发展、配套服务等短板,从供应链入手推动大宗茶出海,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摆脱了曾经“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好而无名”的困境。

眼下,德江茶在东南亚、欧洲、中亚、非洲非常受欢迎,获得更多外商青睐,出口的份额逐年增加。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和政策变化,为了茶叶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德江茶商也以求变之态,随波而动。德江茶出口创汇之路,步伐迈得越来越坚实,前景广阔。(作者:文叶飞)

 

编辑:罗思

二审:田政

值班编委:陈曦

总 值 班:勾文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