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高校赋能 情暖山乡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德江县

德江:高校赋能 情暖山乡

2025-08-01 16:45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盛夏七月,德江县荆角乡迎来了贵州交通职业大学两支充满活力的师生队伍,他们分别深入训山村、尖山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扎实的专业知识、饱满的青春热情和务实的服务行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变化。

文化润泽,扮靓乡村新颜。在训山村,志愿服务队的师生们以艺术赋能乡村。他们敏锐地发现村内部分外墙缺乏生气,便主动拿起画笔,以墙为纸,精心创作。

一幅幅融合时事政策、红色文化和乡土风情的墙绘作品跃然墙上,原本单调的墙壁瞬间变成了传递正能量、展现乡村新貌的靓丽风景线。

“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传递了正能量,让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训山村村支书全伍江对队员们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时,师生们还开设了乡土文化课堂,用生动的故事和互动引导村里的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让孩子们在家门口接受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

便民助老,传递社会温情。留守老人是在训山村师生们重点关爱的群体。他们开展暖心的“上门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拍摄证件照、义务理发、测量血压。

看着老人们穿上整洁衣服,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这项服务的意义已经具象化——它弥补了老人们日常照护的不足,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关怀。

此外,师生们还走访了低保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困难家庭,细致排查用电、用火等安全隐患,并耐心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知识,为特殊困难群体织密了安全防护网。

教育扶智,播种未来希望。在训山村,志愿服务队为孩子们提供了语文、数学等主科的精准学业辅导,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创新开设职业启蒙课程,推广普通话,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萌发对未来职业的憧憬。

在尖山村,则开设了暑期兴趣课堂,不仅辅导学业,还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疏导和DIY宣纸扇子等文体活动,他们为孩子们送上了实用的文具套装和水杯等学习生活用品。

“哥哥姐姐们都好耐心,不仅给我们辅导作业,还送了我们文具,给我们拍照,我们都好喜欢她们。”上三年级的全诗琪小朋友说道。

除此之外,实践团还与尖山村的留守儿童建立了“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承诺后续提供线上作业辅导等持续支持,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了明灯。

科普护安,筑牢乡村防线。在尖山、训山村,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二三轮车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诈骗等专题宣讲,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演示普及安全知识。

针对青春期学生,开设生理卫生讲座和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在教会女孩子保护自身的同时,创新使用“匿名提问箱”和绘画疗法,守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叔叔,山间路段又陡又险,二、三轮车不能违规载人、更不要图方便去坐别人的车。”实践团创新性地依托村里的百年银杏树,打造了“一树、一扇、一堂课”的安全宣教模式。

通过集中宣讲、发放定制反诈手扇、趣味问答等形式,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将安全知识巧妙融入乡村生活场景,让安全理念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人心,有效筑牢乡村安全防线。

产业助力,探寻振兴新路。实践团在尖山村的活动不仅限于服务和教育,更深入田间地头,发挥专业优势,对特色产业——冬桃种植、虎杖中草药种植、山羊养殖及蜜蜂养殖进行了实地调研。

运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拍摄产业宣传视频,积极思考如何通过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为这些特色产业拓宽销路、提升附加值、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这种“接地气”的调研,为探索产业振兴新路径提供了宝贵的青年视角和智力支持。

此次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智慧交通学院两支队伍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成效显著。师生们用脚步丈量乡情,用汗水浇灌希望,他们的付出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真挚感谢。(记者  申逸恺)

 

编辑:徐霜

二审:杨映华

值班编委:张璇月

总值班:勾文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