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双茶”融合开启茶农增收新模式
白露前夕,走进德江县平原镇台头村种茶大户杨勇的白茶基地,夫妇俩正忙着给自家 300 多亩白茶施加最后一轮肥料。与众不同的是,他家每块白茶基地周边都套种了油茶,油茶树亭亭如盖,枝头挂满了油茶果;而年前补植的油茶苗,杨勇正像照料婴儿般精心抚育。
“套种的油茶去年就收入了 1 万多元,今年预计能卖 5 万元左右,这样一来,茶叶基地的租金就有了着落。” 杨勇笑着介绍。去年,德江煎茶产业园区的果果语录公司建成投产,公司主动上门收购油茶生果,收购价为每斤 1.2 元,彻底解决了此前他担心的油茶销售难题。
自此,杨勇的茶山从以前的 “一年一收” 变成了 “一年两收”—— 春季采摘白茶,冬季收获油茶。茶山用工需求增加了,杨勇自己的收入也随之大幅提升。更关键的是,通过这种套种模式,白茶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正是平原镇推行 “双茶” 套种发展模式的核心意义所在。
从铜仁市林业局选派到平原镇挂任党委副书记的贺彬解释道:“茶叶属于喜阴植物,优质白茶尤其需要散射光充足的生长环境,而属小乔木的油茶套种后,恰好能在茶园中形成适宜白茶生长的散射光环境。”
原来,平原镇在建成 1.7 万亩白茶基地后,产业发展重心已从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转向提升茶叶品质。上级选派贺彬到平原镇挂职,核心目标也正于此 —— 助力白茶产业提质增效。
台头村杨勇在白茶园套种油茶的尝试,为平原镇白茶产业提质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而去年的丰收成果,也让杨勇成为这条新路径上首个尝到甜头的茶农。
行走在套种的茶叶基地里,笔者看到:连片的白茶基地中,除了四周套种油茶,基地内部还按横平竖直的规划分块套种,有的呈 “十字” 形,有的呈 “井” 字状,油茶树如同卫士般守护着身下的白茶。
鲜为人知的是,杨勇的这一成功探索,最初源于 5 年前的 “被逼无奈”。2020 年,平原镇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在各村推广种植油茶,有丰富种植经验的杨勇承包了村里 600 亩退耕还林种植任务。然而,由于当时部分群众对油茶种植存在抵触情绪,导致 6000 株油茶苗无法按计划栽种。眼看上级验收期限临近,杨勇索性将这些油茶苗全部套种在自家白茶基地的周边及中间的生产便道上。
“油茶只要管理得当,第三年就能挂果。” 杨勇指着路边一棵油茶树说,“这棵树去年是第四年,光挂果就有 104 斤,卖了 124 块钱。” 经过去年年底的补植,如今杨勇在白茶基地套种的油茶树已达 8000 株。按每年半数油茶树挂果计算,仅油茶一项,杨勇每年就能有 50 万元以上的收入,刨去人工等成本,净利润也能超过 20 万元。
在杨勇套种模式成功后,平原镇于去年全力推广 “双茶” 套种。镇里接连争取到油茶产业发展示范项目、林业改革发展项目两个重点项目,还制定了 “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种植方案,累计实施 “双茶” 套种 3600 多亩,实现全镇 780 多户白茶种植户全覆盖,油茶种植总面积也达到 10700 亩。
有成功案例示范、有项目资金补助、有干部全程督促,笔者在多个村庄走访时看到,套种的油茶树成活率高、长势茂盛,部分油茶树甚至已冒出了花蕾。仅 2000 株油茶树的种植,杨勇就获得了首批 4000 元劳务费和 60 包肥料的补助。
看着 “双茶” 套种的喜人长势,平原镇党委书记张丹丹由衷感慨:“要特别感谢贺彬书记,在油茶项目的争取、实施和后期管理过程中,他始终亲力亲为,是最费心、最出力的人。”
“油茶增收入,白茶提品质,‘双茶’套种融合发展,必将成为平原镇高质量发展的新出路。” 贺彬语气坚定地说。(作者:文/何俊锋 图/冯胜彦)
编辑:李翼
二审:肖玲
值班编委: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