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稳端饭碗”的田野新事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德江县

德江“稳端饭碗”的田野新事

2025-09-24 16:30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金秋时节,德江县大地流金,高粱如火、稻谷飘香。走进合兴镇千亩红缨子高粱基地,连片的高粱挺拔如林,穗头沉甸低垂,在阳光下泛起紫红色的光泽。

田间,6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往复穿梭。机械轰鸣之中,高粱穗被迅速吞入、脱粒,秸秆则当场粉碎还田。一幅“机械化庆丰收”的现代农耕画卷,正热烈展开。

微信图片_2025-09-24_163002_172

“机器收得又快又干净,不掉穗、不落粒,省心!”站在田埂上,基地负责人王孟语气中难掩喜悦。他是贵州腾格志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三年前来到合兴镇推广红缨子高粱种植。

“之所以选择这里,看中的正是合兴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王孟说,公司与仁怀、习水等地的酒企建立长期合作,产出的高粱品质上乘,酿出的酒醇厚香浓,一直供不应求。

微信图片_2025-09-24_163013_010

丰收,从只是天赐的礼物,更是人努力、技精准的结果。在播种之前,基地就根据当地条件优选抗病高产的红缨子品种,播种、施肥、防病,每一步都讲究科学配套。他们用数据说话,以管理增效,今年亩产预计可达880斤,较去年还有小幅提升。

而这一切,也离不开政府的“护航”。合兴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黄海迪告诉记者,镇党委政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农业企业,同时鼓励农户、干部领办示范,把粮食生产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今年以来,合兴镇不仅种了5000亩红缨子高粱,还推广鲜食玉米、水稻示范点,全镇粮食种植总面积达3.37万亩。

企业带动、多元种植、精准服务——合兴镇的实践,是德江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生动注脚。近年来,德江以花椒、肉牛、中药材为主导产业,辅以精品水果等特色种植,多方协同、齐头并进,走出了一条稳产增收的兴农之路。

微信图片_2025-09-24_163021_770

不仅是合兴,整个德江大地上,丰收的旋律此起彼伏。稳坪镇金庄坝区,稻浪翻滚、满目金黄。大型收割机隆隆推进,所过之处,稻穗顷刻成粒入袋。农户杨开宣站在田头笑意盈盈:“以往人工收稻,弯腰割穗,一天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机器一下地,省力又省心!”

稳坪镇地处乌江沿岸,地势平缓、水源丰沛,是水稻种植的天然优势区。面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实,当地政府主动引入跨区农机服务,推进规模化机收。一位从江苏来的农机手告诉记者,这里田块整齐、条件良好,他一天能收30亩左右。

机械化不仅提速,更提效。在堰塘乡500亩订单大米种植基地,从育秧、插秧、管护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覆盖。德江稻韬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谢建明说:“我们采取订单种植,稻谷收完直接送往本县及周边市场,损耗少、效益高。”

更令人欣喜的是,新模式不断涌现、新理念深入人心。井头坝坝区作为乡级稻油轮作示范点,通过“合作社+大户+农户”组织方式,实现“一田双收”,既保障了粮油供给,又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堰塘乡副乡长郭焕表示,这种模式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真正让农户得实惠。

微信图片_2025-09-24_163030_698

德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县坚定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托角口、松溪、牧羊岭、井头坝等坝区资源,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良种、良机、良法,系统提升粮食品质与产能。如今,全县十万亩稻谷正陆续归仓,机械化收割率显著提高。

丰收,是颗粒归仓的喜悦,更是科技兴农的底气。从传统农耕到现代机械,从单家独户到合作经营,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德江的田野上,正进行着一场深刻而温暖的农业变革。

一个个坝区渐成“粮仓”标杆,一片片高粱地、水稻田化作农民增收的“金色希望”。它们不仅巩固着区域的粮食安全,更稳稳托起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编辑:徐霜

二审:田政

值班编委:张璇月

总值班:郝从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